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243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43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243頁

朗讀:

然而,儘管有政治的不穩定和經濟發展的起伏,中國在工農業生產上還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農業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3%,工業增長率為9%-10%。在1952年到1987年間,糧食產量從1.639億噸增長到4.02億噸;煤產量從6,640萬噸增長到9.2億噸;鋼鐵產量從135萬噸增長到5,622萬噸;原油產量從44萬噸增長到1.34億萬噸(*此處數據可能有誤,大概應該為1.34億噸

DQ);電力從73億千瓦增長到4,960億千瓦。24但是,生產增長的許多利益,都因人口從5.7億爆炸到10.8億而抵銷掉了。


  

從過去三十五年中吸取的教訓是很多的。首先,必須要有政治和社會穩定,使政府得以開展有秩序的改革和發展。第二,必須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爭取達到零點增長率。第三,必須在所有領域,包括科學、技術、教育和藝術領域,加強國際合作。

第四,必須儘可能避免戰爭,因為戰爭是最浪費財政和人力資源的東西。第五,必須改革政治制度,以防止重新出現家長統治,並確保黨內外民主。對官僚主義、幹

任用終身制和特權,如果不能根除的話,至少應予遏制。第六,經濟發展既不能過「左」也不能過「右」,而應「居中」,要依據實際情況和經濟規律。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黨必須記取阿克頓的格言:權力導致腐化,絶對的權力導致絶對的腐化。除非這些嚴重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否則,黨在人民中的信譽將大打折扣。(參見第四十一章 「中國共產主義四十五周年」一節 )。第三十七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7812月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後毛澤東時代中國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次會議標志著鄧小平上升為最高領導人,並通過了一些加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鍵性決定。鄧小平成為新的社會主義改革的設計師,這場改革將使中國擺脫貧窮和發展停滯狀態。1.鄧小平的構想

最初,鄧小平並沒有一個總計劃。他只有一種務實意識,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有中國的特色,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在這一點上,他與毛澤東不無相似之處。毛澤東早就認識到,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要取得勝利,是必須把馬列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

歷史將把毛澤東的革命與鄧小平的建設,當作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兩個最重大的事件。這兩個事件都將得到適當的認同。

在三中全會閉幕後的第二年,鄧小平逐漸把發展中國的未來的計劃更清晰化了。197912月,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問:「閣下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什麼」鄧小平立即回答,目標是使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從現在的2,500億美元增加到本世紀末的1萬億美元,人均產值達到1,000美元。後來,考慮到人口不可避免地從十億增長到十二億,他又明確了他的聲明,把2000年時的人均產值降低到800美元,而國民生產總值仍保持在1萬億的水平上。一旦達到這個目標,中國就將具備取得更大發展的堅實基礎。

中國隨後就能在三十到五十年裡步入較發達國家行列。2000年國民總產值1萬億美元的數字很快流行開來,成為全國人民的一個確定概念。1

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加速經濟增長,需要吸收外國的資本、科學技術和管理技巧。為此必須採取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相結合的政策。由於80%的人生活在農村,搞活農村經濟、提高農村收入和農民的生活水平就成為首要的任務。在成功進行農村改革之後,將在城市地區開展工業改革。


  
與此同時,將執行一項長期的開放政策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旅遊業,吸引外國的資金、技術和管理技巧。鄧小平強調,開放政策對中國的進步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從明朝中葉到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的閉關自守政策和1958-1976年的不幸時期導致了長年的愚昧和落後。2

鄧小平向人民保證,他們擔心開放將意味着資本主義侵蝕社會主義的想法是毫無根據的。中國經濟的主流仍然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將仍然保持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國家將繼續掌握生產手段和所有基本的經濟結構。外資的流入將不會損害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因為與外商的合資企業中至少50%的股份是中方的。開放政策肯定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但它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

即使人均產值達到幾千美元,也不必害怕產生新的資本家階級。鄧小平反問說:「增加國家和人民的財富有什麼錯」3

鄧小平很現實地認識到,全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因此沒有任何兩個地區之間能同步發展。他願意讓一些地區和人民先富裕起來,為其它的地區和人民樹立榜樣。離上海七十英里遠的蘇州市是一個能給人啟發的地方,因為它已經達到了人均產值800美元的富裕水平。那裡的生活質量可以預示2000年的中國將會是什麼樣,對此感興趣的鄧小平在1983年視察了蘇州。

他發現當地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也比其它地方的人寬敞(人均居住面積達二十平方米),且擁有電視,願意投資地方教育;犯罪率較低,當地人流露出一種幸福、自信的神情。他們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熱愛本地,普遍不想遷居到北京、上海一類的大城市。4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