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242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42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242頁

朗讀:

隨着它的誕生,毛澤東時代走向了終結。

4.中國共產主義:三十五年回顧


  

194910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歡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多麼洪亮的聲音,多麼吉祥的開端!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的反抗已經被一掃而光,中國以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聞所未聞的方式統一了起來。對於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毛澤東來說,中國是一張巨幅空白畫面;他那革命的浪漫主義、想象力、理想主義和平均主義,曾令中國五萬萬同胞充滿了遐想。毛澤東周身散髮的才能光環與他對革命勝利所作的貢獻,似乎將保證中國達到國內安全、國際尊重並最終成為世界大國的目標。

顯然,這些目標至少部分地達到了。最大的成就有:中國(除台灣外)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之下,它獲得了國際事務的主要參與者的地位,它消滅了地主制度,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改善了公共衛生,有選擇地發展了科學技術(尤其是在原子能和火箭方面),提高了識字率,取得了重大的考古發現,這些發現將能夠對古代中國歷史作新的解釋。為十多億人提供衣食住行和就業是對一個巨大挑戰所作的回應,地球上還沒有其它任何國家遇到過這樣的挑戰。最後,統計數據表明,工農業生產總值和社會服務都有了相當大的增長。

然而,最近的中國領導人公開承認,雖然取得了某些進步,中國仍然處在一窮二白的狀態。國家的物質條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二十年裡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19由於其它國家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巨大進步,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現在也許比1949年時更大了。是什麼東西阻撓了中國在解放後的三十年裡取得更大的進步呢

中國內部的主要障礙是政治不穩定和黨內外民主原則的被破壞。除了洋溢着革命性動力和建設新世界激情的七年(1949-1956年)外,中國最近的歷史一直受着動亂和鬥爭的困擾,以至國家几乎被拖垮了。政治動盪導致了傑出才能的大量廢置、經濟發展的中斷、思想和藝術創造力的被摧殘。

關於中國政治不穩定的淵源,人們普遍認為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政治發展中的分水嶺。這次大會與前一次大會一樣,強調黨內民主和自由討論問題。它確認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朱德的集體領導,1956年到1957年初被認為是中共歷史上的「鼎盛期」。

在這個鼎盛期中,毛澤東發起了百花齊放運動,知識分子尖鋭地批評黨的某些政策。毛澤東的反應是覺得中國共產主義本身好像受到了批評的威脅,他發動了反右運動,傷害了一百萬人。毛澤東推翻了八大的決定,宣稱「八大關於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決定是不正確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鬥爭、資本主義道路與社會主義道路的鬥爭,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此以後,毛澤東就擴大了階級鬥爭的範圍,挑起了不斷的動盪。

家長制概念排斥集體領導,佔據了上風,黨中央成了一言堂。當1959年國防部長彭德懷錶達對大躍進的看法時,他被撤了職,並被斥責為「右傾機會主義者」。之後,沒人敢說真話了。黨的民主被拖垮了。

20

一當毛澤東的「無所不能」表現出來,機會主義者和陰謀家便眾集到他周圍,通過緊跟在他左右來博取權力。他們的權力鬥爭把整個國家推入了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文化大革命。康生、林彪和四人幫的得勢將無產階級專政變成了法西斯專政,其中還附帶著封建主義和修正主義的特徵。21

政治不穩定和黨內民主的消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197971日,《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評論說:在過去三十年裡,每當黨內民主相對充分、民主集中制相對健康之時,黨在經濟工作中的領導就比較符合實際,問題出現時比較容易被發現並得到糾正,導致了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每當黨內缺乏民主時,就沒有人敢於說真話。盲目服從便盛行起來,黨的經政策往往就脫離實際,脫離客觀規律。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就出現放慢、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22


  
中國方面的統計表明,經濟發展出現了三個增長期(1949-1957年、1963-1965年,1977-1988年)和兩個下降期(1958-1962年、1966-1976年)。在毛澤東的二十七年統治中,只有1952-1957年是真正增長的年份,而1949-1952年代表了從內戰恢復,1963-1965年則代表從大躍進恢復。下列數據概括了過去三十年裡的發展。

恢復和增長期1949-521953-571963-6519771978-86年工業36%19.2%7.9%14.1%134.3%農業14%4.5%11.1%67.2%國民收入不詳不詳14.5%下降期1958-621967196819741976年工業+3.8%-13.8%-5%+0.3%+1.3%農業-4.3%-2.5%國民收入-39%

數據來自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79年第3期,第1-8頁;CIA,China-Economic Policy and Performance in 1978(Washington,D.C.,1988).

中國起伏不定的發展表明,擅長政治鬥爭的革命領袖不一定通曉經濟事務。毛澤東尤其不願注意經濟專家的建議,也不根據經濟規律和國家的實際情況辦事。五十年代,他接受蘇聯的發展模式,強調重工業而輕視農業和輕工業,而中國的實際狀態卻表明相反的方針更加合理些。當蘇聯模式被證明不合適時,他陡然轉而搞人民公社和大躍進。

此後二十年裡便是眾所周知的「左傾冒險主義」經歷,導致了時間、精力、資金和才能的浪費。結果,中國的人均收入(300美元),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位居最後一名,生產能力遠遠落後於香港和韓國。23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