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14能夠立即完成並掙得外匯的項目得到鼓勵,而以後的投資項目則計劃依靠銀行貸款而非政府撥款。另一方面,那些需要巨額資金以及在資源、原材料、選址、交通、技術能力或能源供應等方面遇到麻煩的項目或是推遲上馬,或是乾脆取消。
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1979年
6月)上,華國鋒宣佈國民經濟進行為期三年(
1979-
1981年)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緊縮政策的直接後果是停止了
348個重工業大項目(包括
38個鋼鐵廠和冶金廠)和
4,
500個小項目。
1979年的資本投入削減到國家開支的
34.
8%。具體來說,鋼鐵、機械和化工工業方面的投資削減幅度最大,
1979-
1980年度它們的投資配額減少於
30-
45%。
15基建投資也大受影響,上海削減
33%,內蒙古削減了
40%。與此同時,農業投資從
1978年國家預算的
10.
7%提高到
1979年的
14%和
1980年的
16%,而紡織業和輕工業的投資從
1978年的
5.
4%上升到
1979年的
5.
8%和
1980年的大約
8%。
緊縮政策勢在必行,不僅是由於中國的外匯存款、財政資源和消化能力都很有限,也因為
1979年入侵越南的代價出乎意料地高昂。此外,最初對石油產量及其出口能力的估計也太樂觀,能源部門不盡人意的表現,使中國利用石油出口來為現代化籌措資金的設想落空了。
1978年的預算赤字為
65億美元,
1979年上升至
113億美元。
16顯然,中國需要有經驗、更精確的經濟規劃。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會長、日本經濟奇蹟的設計師大來佐武郎受邀前來中國擔任顧問。
由於緊縮政策,
1985年國民經濟應達到的指標大大降低了,下表顯示的是降低後的新指標和
1985年五大工業行業的實際產出:
171978年
1979年
1985年(十年計劃)
1985年(修改後計劃)
1985年(實際產出)鋼鐵(百萬噸)
31.
834.
5604546.
66煤炭(百萬噸)
618635900800850原油(百萬噸)
104106.
2500300125電力(十億千瓦)
256.
2282不詳不詳
407水泥(百萬噸)
65.
273.
9100100142.
46應予注意的是,兩種主要的能源煤炭和原油的產量增長很小。煤產量在
1978年增長了
12.
5%,但
1979年只增長
2.
75%。原油產量在
1979年增長了
1.
9%,相比之下,
1978年卻增長了
11%,而
1957年到
1977年間的年均增長率是
22.
5%。這一巨大的落差或許表明,當時開採點的石油出產量業已過了頂峰,因此表示必須作新的勘探。
發電量增長率也從
1957年到
1978年間
13%的年均增長率下降到
1979年的
9.
9%和
1980年的
2.
9%。
18這些數據清楚地表明,交通和能源仍然是現代化規劃中的主要障礙。石油、煤炭和電力生產遠遠不能滿足新的需求。儘管貨運量從
1950年到
1978年增長了
9.
7倍,鐵路里程卻只增長了
1.
4倍
交通道路的負荷達到了極限。除非能源和交通的瓶頸能夠緩解,否則中國的現代化將被捆住手腳。
石油產量的小幅度增長,已經巨大地削弱了中國賺取外匯為購買外國高新技術籌措資金的能力。
或許可以從紡織業和輕工業中獲取一些附加的收入,這些行業能夠比較容易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掙取外匯。由於國家投資和銀行貸款的增加以及較優質的原料,
1980年第一季度的紡織品產量比
1979年同期增長了
30%,而輕工業則增長了
21%。
19但這些資源能否產生有力加速現代化進度所需的足夠資金,卻是大可置疑的。
3.快速現代化的後果
正如實現現代化會產生問題一樣,現代化的加速實現也會產生問題。首要的是通貨膨脹,這在以前時期几乎是完全不存在的,那時政府有意識地推行一種低工資,低物價的政策。當民眾購買能力很小的時候,對貨物的需求保持在較低水平,物價也比較穩定。隨着工資的提高和政府購買農產品的價格上漲(
1977-
1979年間上漲了
20-
50%),國家相應地提高了各種商品的銷售價格,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
1979年官方統計的通貨膨脹率為
5.
8%,但實際可能達到了
15%。物價毫無節制地一路飆升,
1980年的年膨脹率達到了
15-
30%,而輕工業的增長僅為
9.
7%。當物價上漲快于生產力增長時,便產生了一種漲價心理,引發了黑市和投機倒把。政府預算也反映出赤字的不斷增加:
1979年為
113億美元,
1980年為
100到
120億美元,
1980年可能為
60億美元。
為了減少赤字,財政部在
1981年春計劃發行
33億年息為
4%的十年期國庫券。政府企業、行政機關、人民公社和軍隊被責令根據能力購買這些債券,但個人似乎可以自願決定購買。
20國庫券的發行表明了中國正面臨財政困難。
通貨膨脹和過度超支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
1981年決定削減
40%的大型基建項目。許多有外國公司參與的大項目被突然終止了。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遭遇最慘:日本損失的總額估計達
15億美元,其中包括寶山鋼鐵基地和三個石油化工項目。德國的損失要小一些,而較晚步人中國市場的美國則損失最小。
中國人坦率地解釋說,他們目前沒有錢繼續搞這些昂貴的工程,他們同意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但他們不提確切的數額。
21外國人理解中國的財政困境,但當中國單方面取消談妥的協議時,他們必然對這個國家的國際信譽提出了懷疑。毫無疑問,中國作為一個可靠交易者的聲譽受到了損害。
基建工程的下馬導致了無數工人被解僱,加劇了已經很嚴重的失業問題。中國曾經誇耀,它的社會主義制度保證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工作,自豪地宣稱中國沒有失業
只有待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