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1.每年增長
4-
5%的農業總產值。
2.到
1985年將食品產量提高到
4億噸(
1977年是
2.
85億噸,故年均增長率是
4.
4%)。
3.使
85%的主要農活實行機械化。
4.發展水利工程,以保證每個農業人口佔有一畝(!/
6英畝)良田或一畝確保灌溉的農田,耕田總面積達到
8億畝(
1.
21億英畝)。
5.在全國建立十二個商品糧基地。
為了提高自
1957年以來農業生產每年
2%的緩慢增長率,政府確立了幾條新的指導原則。以前一直是自負盈虧的基本計量單位「生產小隊」,現在被更大的「生產大隊」取代。其次,採納「按勞分配」的原則以刺激農村的創造性和勞動熱情;這樣,「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便成為一條基本的農村經濟政策。此外,對家庭「副業」的鼓勵將有助于補充集體經濟。
農村家庭不擁有公社分配的「自留地」,但有權耕種它們。農民不能出租、出售或轉讓土地,但擁有自留地的產品。「副業」生產占農業和農副產業生產總額的
25%。最後,政府希望通過密集開發,使公社和隊辦企業能支持大工業和出口貿易。
1.
7科學現代化科學技術被看作是其它三個部門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在
1978年
3月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方毅副總理遞呈了《全國科學技術發展綱要(草案)》,號召:(
1)在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達到或接近
1970年發達國家的科學水平;(
2)把專業科學研究人員的規模擴大到
80萬人;(
3)發展最先進的科學實驗中心;(
4)完善全國性的科學技術研究制度。《綱要》把
27個領域裡的
108個項目列為重點研究項目。
5中央希望,到
1985年,中國將只比最先進國家落後十年,並擁有到本世紀末趕上先進國家的堅實基礎。
1.
8軍事現代化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常規武裝力量,人數約為
432.
5萬人。其中僅陸軍就擁有
325萬人,而中國的海軍和空軍在數量上也位居第三。
6但是,除了在戰略部門集中發展的武庫(即核炸彈和彈道導彈)外,中國的軍事技術仍落後於西方約二十到三十年。部隊訓練有素、鬥志高昂、政治覺悟高,但武器裝備卻極其不相稱。
經費缺乏和技術落後所造成的狀況,因毛澤東強調精神勝過武器而更加惡化。他的「人民戰爭」的想法是,運用大量經過政治動員和嚴格訓練的游擊隊騷擾入侵者並將其趕走,這基本上是一種防禦觀念,缺乏進攻活力。
1979年中國不甚出色的入侵越南行動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卓越的戰略家、前總參謀長粟裕宣稱,毛澤東的觀念「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軍事思想的發展。」
7在五十年代蘇聯的援助下,中國建立起了几乎自給自足的國防工業,一些產品(如AK-
47步槍)位列世界最精良武器。
8但是,總的來說,中國的軍事技術落後二、三十年。真正迅速的現代化要求大量購買外國武器和儀器,但這樣的代價太大了,將使中國聽由外國供貨商宰割。中國長期軍事規劃中的最優先考慮仍然是控制本國的生產能力,因此,中國計劃通過專門的訂單,有選擇地購買高技術系統和武器生產設備以幫助本國的武器生產。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了大規模更新陳舊裝備的迫切需要,但也看到這樣做的驚人代價。雖然中國的國防預算是國家機密,但西方估計它在
1976年為
328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
9一份英國的資料稱中國
1978年的國防開支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
7%-
10%,或大約
35億美元。
10新式裝備的生產、設備及維修占該數據的
58%。
哪怕只是讓中國軍事的一部分實行現代化,那麼,到
1985年,所花費用也將高達
3,
000億美元,這是不可能支付得出的。
11由於這樣一筆開支要求大量投入外國資本和設備,因此軍事現代化在中國領導人的考慮次序上只占較次要的位置。
最根本的諷刺可能是,中國竭盡全力去獲取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和武器,然後將花五到十年時間使如此新式的裝備與現存機制整合起來,到那時,更先進的國家將已經採取了更新的裝備,中國仍將落後十年到十五年。雖然這可算是現有能力的改善,可它也必須被看作是未能達到真正的現代化目標。
2.緊縮和調整重點
最初的十年規劃是一種政治願望而非一項經濟藍圖,因此缺乏可行性方面的謹慎研究。在這個規劃的第一年中,政府啟動了十萬個基建項目,耗資
400億美元;加上軍事和科學方面的採購,總支出達到
1978年
1,
980億美元國民總收入的
24%。一些大型的對外合同也在談判之中,包括寶山鋼鐵基地(
20億美元)、冀東鋼鐵基地(
140億美元)和一項與美國國際旅店公司洽談的旅店建設項目(
5億美元)。此外,地區機構也與外國供貨商簽訂了大量相當規模的協議,這些加上基層基建項目,使
1978年的投資總額達到國民收入的
36%,接近大躍進年代
40%的比例。
如此過度的超支顯然是無法承受的。
12經濟現狀不久引發了批評性檢討。最高層內就投資的範圍和重點問題展開了一場爭論。
1978年
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喬木提出應對農業生產給與更多的重視,這反映了最高領導層重新評估的結果。
13同樣的情緒在
1978年
12月的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會議(三中全會)上得到了表達。
中國有限的財政和科學資源迫使領導人重新檢討十年規劃。中央決定,優先發展的重點應該是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其次是能夠滿足國內需求並掙取外匯的輕工業,然後才是重工業。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從
260億美元(
400億人民幣)增加到了
500億美元(
900億人民幣),輕工業和出口工業也獲得了新的撥款。在重工業方面,鋼鐵生產指標從
6,
000萬噸削減到了
4,
500萬噸;但煤炭、電力、石油和建築工業的投資比例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