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頁
根據斯諾的報道,毛澤東把台灣回歸大陸主權看作是他「統一中國的最終目標」,他堅持,台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必須予以解放;但他將妥善地處理這個問題,「如果蔣介石希望一輩子待在那裡當省長的話,也許可以給予他某種自治地位。」
17在蔣和他的追隨者看來,這個主意是十分荒唐和無禮的;他們頑固地拒絶與中共談判。相反,北京面臨着蘇聯在其北方邊境的威脅,又與美國達成了和解,因此似乎不急於用武力解放台灣。北京方面相信時間在自己一邊,故試圖通過讓台灣陷入國際孤立的外交行動,來摧毀國民政府的士氣,並大肆渲染台灣與大陸統
乃不可避免的趨勢,以震懾台灣孤島。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似乎執行着一種儘可能長時間地維持現狀的政策,與此同時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並保證國際紐帶不受損害。
3.經濟和社會發展
在大陸失敗的慘痛教訓使國民政府認識到,他們不能忽視社會和經濟改革的緊迫問題。一當在台灣立住腳跟,他們就努力在從前失敗的地方爭取成功。依靠美國方面的建議(通過「農村重建聯合委員會」),也依靠高度集中的智囊和技術手段,國民政府以堅定的決心,成功地開展了一場分為三個階段的土地改革運動,從而實現了孫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這場農村重建運動背後的靈魂人物是省主席陳誠,他在
1949年開始了第一階段的改革,強制推行降低地租,將地租從當時盛行的主要作物產量的
50-
70%降至
37.
5%。
18在現有地租低於
37.
5%的地方,則地租照舊。此外,由於「口頭租耕」的老做法不能給佃農提供任何法律保護,這種做法被勒令取消了,代之以書面的租約,有效租期至少為六年。通過這些措施,三十萬農戶的境況得到了大大改善,收入的增加使他們有能力購置耕牛和房屋,這些物件被冠以「三七五耕牛」和「三七五房屋」的綽號。
19第二階段的土改開始於1951年6月,銷售四十三萬英畝的公地。這筆地產占台灣全部耕地的
20%,原來是由日本殖民政府留出來供安置日本移民的。國民政府允許每個農民從這批地產中購買一塊足夠大的田地以供養六口自家:七畝稻田或十四畝旱田。土地的售價定為這塊地主要作物年產量的兩倍半,可以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分作二十個半年期來償還,欠款利息為
4%。
每一期的付款不得超過當前的地租。第二階段的改革使
139,
688名農民成為土地擁有者。
20第三階段的土改開始於
1953年
1月,措施是強行將私田和出租田賣給政府,政府再將之以同樣的價格轉賣給農民,只收取
4%的年利。至少有
193,
823戶農戶從這些措施中獲益,使擁有土地的家庭總數達到了四十萬戶
也即兩百五十萬到三百萬個人。土地改革計劃的完成,將全部農田中的出租率從
39%降低到
15%。
21到
1968年初,佃農只耕種
10%的土地,而
90%的土地全由田地擁有者耕種。
22由於這些田地改革政策,主要作物的產量大大提高了。農民生活的普遍小康反映在他們建造或修繕了大批房屋,擁有了大量自行車和縫紉機。
最引入注目的是工業發展的速度。最初階段(
1945-
52年)主要是恢復遭受戰爭破壞的工業設施,在這之後,政府貫徹了一項
1953-
56年的四年經濟發展計劃,優先鼓勵中小型基礎工業,因為這些企業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資本,且可利用當地的原材料。為了提高農村社會的就業率,政府還鼓勵恢復家庭和手工工業。第一個四年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依靠的是來自大陸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美國的經濟援助,以及爭取使台灣成為太平洋地區經濟發展樣板的堅定決心。
几乎各項工業活動都取得了進步:鋁、鹼、紡織、電力、化學、造紙、黃麻、食糖、菠蘿,蘑菇、工藝品,等等。到
1956年末,約有兩千家工廠在營業,其中的三分之一是在
1952年以後建造起來的。在這一時期,工人的數量從
274,
000人增加到
340,
000人,而
1956年的生產指數比
1951年增加了一倍多。
1956年的人均收入比
1953年增長了
42%。
23第一個四年計劃的巨大成就,鼓勵政府隨後發起了更多的四年計劃,這些計劃都很成功。從
1963年到
1973年,台灣的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
9.
7%。最高的一年
1964年高達
14.
2%,最低的一年
1966年也有
8.
07%,但各年的增長率都超過了最初
7%的目標。
1973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
93.
9億美元,而
1952年只有
12億美元。
政府官員在
1973年自豪地宣稱,台灣的年人均收入已達到了
467美元,個人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達
2,
697,台灣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
24儘管
1965年年中美國的援助停止了,台灣仍保持了相當的經濟繁榮,
1974年台灣的國民生產總值達
141億美元,人均收入達
702美元。在
1965年到
1972年之間,台灣巨大地得益於美國為進行越南戰爭而開的採購訂單,但即使在越戰結束後,台灣的經濟仍繼續興旺。
1973年的對外貿易增長至
82.
6億美元,比
1972年增長
50.
2%,其中出口總額為
44.
7億美元,進口總額為
37.
9億美元。
1973年,台灣對其它所有國家的貿易都保持着順差,只是對日本的貿易是例外,據統計,對日貿易逆差為
6.
03億美元。
25上述數據表明,儘管台灣的政治前途很不確定,但在經濟上卻是一個相當強大的獨立實體。然而,這也使它成為對大陸政府更具吸引力的爭奪對象。
4.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