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立法委員由選舉產生,再由他們相互遴選產生總統和副總統。立法院可以倡議立法,質詢部長,審查財政預算,進行獨立的調查
與訓政時期的立法院相去甚遠,訓政時期的立法院只不過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法律起草部門而已。
司法院的構成也有了較大改變。它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大法官會議」,解釋憲法、法律和法令,由十七名成員組成,均由民國總統經監察院的同意任命;(
2)「最高法院」;(
3)「行政法院」;(
4)「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監察院委員由省市議會選舉產生,任期六年,監察院院長和副院長在該院委員中選舉產生。考試院設一名院長、一名副院長和十九名委員,均由選舉產生,任期六年。
台灣省省政府完全仿照五院制機構,只是沒有外交部和國防部。省政府有自己的內政、財政、教育、農林、交通、公共衛生、公安等部門。從行政效率的角度來看,台灣存在兩套並行的政府班子有點奢侈,讓這樣一個小島來供養也有點困難。但是,這種機構重疊是一種政治需要,因為設立一個中央政府不僅可以證明它所聲稱的對全中國的管轄權,而且也代表着它最終要回到大陸去的希望。
儘管中華民國宣稱自己是一個立憲制民主政府,但它沒有給與人民像美國那樣完全的言論和集會自由,理由是,在一個全民動員以進行「反共戡亂」的時期,必須做出一些限制。國民政府嚴格控製出版和傳媒,不允許任何人散髮馬克思主義書刊,也不准任何人閲讀共產主義讀物,除非是經過特別准許。批評蔣及其家族和國民黨統治的人,還有那些鼓吹台灣獨立運動的人,都有可能被秘密警察拘捕。反攻大陸的軍事準備與對中共滲透的高度警惕,使台灣島處在戒嚴法管制之下,在民眾當中造成了一種緊張和謹慎的情緒。
國民政府剝奪公民自由的做法遭到了國外人士的批評,但它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自己的限制措施作辯護,並提諸批評者比較一下台灣和大陸的自由程度。總體來說,台灣人民似乎接受了這些限制,並且認為這是過相對自由和富足的生活所必須支付的代價。
台灣政治生活中的一個敏感話題是蔣的總統任期。憲法規定總統由選舉產生,任期六年,可以連選連任第二任期。
1948年,蔣首次在南京當選為總統,
1954年他在台灣再次當選。在任總統能否第三次當選是個微妙而又從未有過的問題,隨着
1960年的臨近,這個問題出現了。
由於蔣不讚成修憲,
1960年
2月的國民大會決定,在「全民動員戡亂救國」時期暫時中止憲法限制總統任期屆數的規定。
1960年
3月
21日,蔣第三次當選為總統,陳誠當選為副總統。
1966年他又第四次連任,嚴家淦當選為副總統兼行政院長。
1972年,蔣第五次當選,嚴家淦當選為副總統,而蔣的長子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對中華民國來說,這是一個經受嚴峻考驗的時刻,政府面臨着一系列的國際困境:國民政府代表團退出聯合國,華府與北京達成和解,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部,
86歲高齡的蔣健康狀況惡化,到
1974年
5月以前一直未在公開場合露面。政府要務由副總統和行政院長掌管;他們認識到,台灣的前途依賴于同台灣人達成諒解,台灣人已經被排斥在高級委員會之外達二十五年之久。
行政院長蔣經國時年
62歲,注定要做他父親的接班人,他委任一些台灣人充任政府要職,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六名內閣成員、台灣省省長
13和台北市市長。
141972年
12月,為選舉立法院五十三個席位舉行的大選,進一步擴大了台灣人在政府中的代表權。嚴家淦和蔣經國似乎掌握了確保未來台灣安定的三個重要秘訣:(
1)蔣的接班問題;(
2)接納台灣人佔據高級職位;(
3)相應地放寬蔣的嚴厲控制,從而使現存政治程序自由化。在他們的領導下,國民政府在國際困境和北京的外交和心理攻勢面前,默默地保持了尊嚴。
國民政府號召人民「自力更生」,「以對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念克服」國際上的安撫主義。
中美和解產生了一種意外的結果,使四百萬大陸人和一千兩百萬台灣人聯繫更密切了。由於北京把國民政府和台獨運動都視為非法之物,因此,國際孤立就意味着此二者都面臨同樣渺茫的前途。曾經屠殺過台灣人的大陸人和不滿國民政府統治的台灣人,突然發現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他們意識到,聯合起來對雙方都有利。團結能使他們有更好的生存機會,而紛爭則使他們成為北京的俎上魚肉。
這種認識縮短了兩個集團之間的政治、社會和心理差距;相互通婚也開始盛行了起來。事實上,除了極少數山區土著人外,台灣人和大陸人都繁衍自同一個種族,「無論是從其社會和政治觀念,還是從其祖先來看,他們根本上都是中國人」。
15在今天的台灣人中,
75%是福建省移民的後裔,
13%是來自華南的客家人。
16在台大陸人與台灣人之間的差別是一種人為的區分,現在,政府和民眾都有意識地努力沖淡這種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