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聯合公報反映了合作的氣氛、善意和相互的友誼。尼克森從前是一名外國帝國主義的死硬分子,而當他離開上海之時,他卻滿懷激情地宣佈:「再也不會有外國統治和外國佔領,降臨到這座城市或中國及世界任何獨立國家的任何部分了」。
22尼克森在中國的表現或許是他在任期內的最佳的表現。
1.
9和解的成就中國人顯然對取得的成就感到滿意,周恩來返回北京時受到的盛大歡迎即可表明這一點。尼克森的「朝聖」尤其讓飽受了一個世紀欺凌的中國人內心感到溫暖,而且這次訪問也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尼克森訪華之行前不久,
1971年
1O月
15日,中國就加入了聯合國,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成果。美國贊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反對任何國家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的態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蘇聯進攻中國的可能性。
這樣,中國取得了某種程度的安全感,而這正是開展這場外交攻勢的最初目標。
至于台灣問題,中國取得了一個雖不徹底但卻很實在的勝利,讓美國承認了「一個中國」原則,並使美國承諾隨着該地區緊張局勢的消除,撤出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但是,北京未能使美國完全承認自己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美國也沒有承擔起廢除與台灣的共同防禦協定。然而,美國的新姿態看起來是間接地承諾以後要承認北京政府。
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購買美國的飛機、科學儀器及化學和工農業產品,這些是中國的現代化所急需的東西。學者、記者、運動員、科學家和官員的交流,方便了觀念和知識的相互流動,改變了二十二年來互不來往的狀態。
另一方面,與資本主義美國的和解在意識形態上顯得有點謬誤,且讓人覺得是損害了世界革命的原則,使中國在其它、尤其是亞洲的共產主義國家面前的信譽受到了懷疑。中美和解可能挫傷了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熱情。
對美國來說,和解開始了與中國的直接聯繫,降低了中蘇開戰的可能性,從而拓寬了世界和平的前景。一個繁榮友好的中國一直被認為符合美國的利益。五極世界的概念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北京承諾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意味着北京將不會對越南實行軍事干預,也不會武力解放台灣。
最後,被中國拘押的美國人獲釋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一名被關押了二十多年的中央情報局特工
23和兩名越南戰爭期間在中國上空被擊落的飛行員確實于
1973年
3月被釋放了。
從物質利益的角度來看,美國最顯著的收穫是中美貿易的增長,這幫助緩解了美國的逆差問題。中國渴望得到美國科技和農業產品的願望遠遠超過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因此美國獲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尼克森訪華後不久,中國人向RCA全球通訊公司購買了兩套地面衛星接收設備。後來,他們又購買了十架波音
707飛機、四十台普拉特和惠特尼公司生產的噴射機替換引擎、二十台地面飛機牽引車,以及大量小麥、玉米和棉花。
中國僅向美國出口數量有限的馬口鐵和錫合金、豬鬃毛、絲綢、植物油和藝術品。下表顯示了中美貿易的趨向:
年份美國對華出口(百萬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百萬美元)
1972年
60321975年
3041561980年
3,
7551,
0591985年
3,
8553,
840總體來看,尼克森通過中美和解得益匪淺。和解削弱了蘇聯的國際地位,促使蘇聯更急於在一些正在談判中的問題上與美國達成協議。中國將一百萬俄軍拴在了東北
西伯利亞邊境,因而相應減少了蘇聯在其它地區的軍事壓力。這樣,在新的三角關係中,美國明顯保持了平衡。
正如英國政治家坎寧(George Canning)在
1825年「把新世界拉過來矯正舊世界的平衡」一樣,尼克森在某種意義上把中國拉過來矯正了世界的平衡。尼克森期待開創一個國際關係的新時代,在這一點上,他倣傚了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為二次大戰後時期的外交格局奠定了大部分的基礎。
2.中日恢復邦交
1971年
7月
15日尼克森宣佈訪華的聲明和l
972年
2月
28日《上海公報》的內容震驚了日本人。他們認為,美國在這樣重大的決策問題上事先不打招呼,是對日本的一種侮辱,日本甚至應對美國的舉動採取報復行動。為了表明他們的獨立性,也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日本人決定用一種比美國的行為更透明的方式與北京達成關係正常化。毫無疑問,在
1971年
7月尼克森總統發表那份聲明之前,東京就已經考慮要逐步改善同北京的關係,但「尼克森震動」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
日本的媒體至少已經鼓動了兩三年時間,要求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而不管美國的態度如何。以下因素促使了這一態度的形成:對國際形勢變化的現實評估、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經濟聯繫的前景、古老的文化紐帶、左翼勢力支持恢復邦交的宣傳。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北京在
1970年
4月
19日宣佈的「四項貿易原則」:(
1)與中國通商的公司不得與台灣和南韓通商;(
2)不得在上述兩地投資;(
3)不得向美國出口武器供在印度支那使用;(
4)不得與美國人在日本開設的公司合資或成為其子公司。雖然兩國之間存在着意識形態和社會差異,但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卻顯得是有益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尼克森震動」則提供了加速實現這一前景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