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為尼克森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國宴。總統熱情奔放,而周恩來則是一位誠摯周到的主人。宴會廳裡洋溢着親切愉快的氣氛。周恩來首先登上講台致辭,強調這次盛會具有史無前例的特性,並強調中國人民與美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
周恩來呼籲,在二十多年之後,「友好往來的大門終於打開了」,現在應該爭取關係正常化了。尼克森顯然是興緻勃勃,在答辭中引用了毛澤東的著名詞句「只爭朝夕」,並宣稱:
讓我們在今後的五天裡一同開始一場新的長征,不是裡足不前,而是殊途同歸
實現建設一個和平公正的世界結構的目標,在這個結構中,所有國家將以平等的尊嚴站在一起,每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有不受外來干涉和控制決定自己的政府形式的權利......我們沒有理由做敵人。我們都不尋求控制對方。我們都不想控制對方。
在談判間隙,尼克森參觀了長城、十三陵、風光綺麗的西湖和上海工業展覽會,而他的夫人則訪問了一些學校、醫院和商店。在整個訪問期間,總統確保讓中國方面領會,他對所見所聞高度讚美,對所受到的熱情接待非常領情。尼克森的姿態,如他援用「長征」和「只爭朝夕」等廣為熟知的詞語,在宴會上由衷地迸發出親切的神態等,乃是蓄意要樹立自己的新形象
他是一位知趣領情的客人,完全不同於以往那些妄自尊大的外國政要和帝國主義分子。他的舉止被理解為是深思熟慮的動作,旨在顯示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剝削壓迫中國的時代之終結。
從這個角度來說,尼克森的表現值得高度讚揚。 儘管雙方的舉止溫文爾雅,但談判卻非常艱難。清楚地證明這一點的是,在北京經過了五天的會談仍未達成協議。直到第六天在杭州西湖,僵局才打破;訪問的最後一天,在上海發表了一份公報.中國人似乎獲利甚豐,這得益於他們處在較強的談判地位,因為是尼克森前來恢復關係。
他們對外界宣稱沒有作任何讓步,但由於他們急於建立中美友好關係,因此最後的結果表現為是一種妥協。儘管尼克森看起來讓步較多,但他與中國建立了直接聯繫,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增進了世界和平的前景。
1.
8《上海公報》這份發表於
1972年
2月
28日的檔案表達了對未來的希望,而且不同尋常,因為它既寫上了雙方同意的方面,也寫上了雙方存在分歧的方面。公報全文共
1,
750個字,基本內容如下:
1.關於台灣問題,美國方面聲明,它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
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着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顯然,尼克森作了一個讓步,但它或許是達成一項和解所需的最小讓步。從長遠來看,這項和解使美國得益,它增進了世界和平的前景,減少了蘇聯進攻中國的危險。但是,必須注意到,尼克森一方面同意「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一方面又迴避了把台灣說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他也沒有對哪個政府代表中國的問題作出任何承諾。但是,由於大陸比台灣大得太多,且覆蓋了傳統上被稱為中國的地域,因此,大陸中國是真正的中國的暗示就很明顯了。
中國一方的讓步則是沒有堅持要美國宣佈北京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並要它廢除
1954年與國民政府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在此前的一項協議中,加拿大寫上了「注意到」北京對台灣的主權,並同意與國民政府斷絶外交關係。日本在
1972年
9月更明確地公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的合法政府。尼克森的讓步事實上承認了「一個中國
但不是現在」。
212.美國贊成
1955年北京方面在萬隆首先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內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處。這些原則本身並無害,但由於這些原則是由敵視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美國遏制共產主義政策的「不結盟」國家所闡述,美國一直拒絶接受。尼克森的贊成主要是一種心理上的讓步。但它也降低了蘇聯進攻中國的可能性。
3.雙方同意不在亞太地區尋求「霸權」。言下之意,它們也反對蘇聯稱霸這個地區。
4.雙方保證要減少國際軍事衝突的危險,並同意「任何大國與另一大國勾結反對其它國家,或者大國在世界上劃分勢力範圍,那都是違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這段宣言防止了美蘇聯合反對中國的任何可能。
5.兩國同意為發展相互間的科學、技術、文化、新聞和體育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
6.兩國同意,將通過各種手段,包括特派一名美國資深外交官前來北京,繼續尋求進一步的關係正常化。
1973年
4月,美國國務院派了一個先遣小組前往北京建立聯絡處。
5月
14日,時年
75歲的前駐倫敦、巴黎和波恩大使布魯斯以聯絡處主任的身分進入中國。
兩星期以後,
66歲的中共中央委員、中國聲望最高的外交官、前駐法國大使黃鎮前往華盛頓特區就任中國聯絡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