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211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11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211頁

朗讀:

1969年夏季,蘇聯部署在中蘇邊境的地面部隊似乎還不夠發起一場成功的進攻。所以,蘇聯將不得不使用戰術核武器,這種武器有可能導致污染日本、朝鮮甚至美國的危險。自1969年撤出戰爭後起,蘇聯大大增加了在東北邊界沿線的地面部隊,部署了帶有核彈頭的導彈和火箭以增強部隊的作戰能力。蘇聯通過跨西伯利亞鐵路運送部隊和輜重的動作是如此猛烈,以致在1970-1972年間非軍事運輸業務多次中斷。

141973-1974年,蘇聯在中蘇邊境的部隊達到了4549個師(一百萬人),他們還得到太平洋上的150艘軍艦的支持。毋庸置疑,西德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的「新東方政策」和他與莫斯科的和解,使蘇聯人得以將部隊從東歐調至中蘇邊境。15


  

中國在中蘇邊界沿線部署了至少同樣數量的部隊,並在各大城市挖建防空洞以準備對付敵人的進攻。中國認為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比赫魯曉夫壞得多」,因為兩人在中蘇邊境部署重兵,並一心籌劃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支持它入侵中國。另外,北京還回想起1955年赫魯曉夫在莫斯科向德國總理阿登納灌輸「黃禍論」

「黃禍論」是德國末代皇帝提出的一種論調。16

因此,似乎是迫在眉睫的蘇聯入侵促使中國尋求于美國接觸、爭取獲得聯合國席位及廣泛的外交承認。結束孤立狀態將營造一種約束蘇聯貿然動手的國際氣候。此外,中國決心不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而俄國已質變成了中國的主要敵人,故美國就變得對中國的安全至關重要了。

然而,與資本主義美國合作會被稱為是意識形態上的背叛。故北京起勁地談論1945年的國共談判來解釋現行的政策。毛澤東的《關於重慶談判》(194510月)一文重新拿出來廣為傳達,用來證明中美和解只是策略的改變,而不是世界革命最終戰略的改變,也沒有什麼出賣原則的問題。

1.5台灣根據斯諾的說法,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毛主席「最終的國家統一目標」。毛澤東堅持說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一定要解放,但他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態度相當寬大

「如果蔣介石希望一輩子待在那裡當省長的話,也許可以給予他某種自治地位」。17但是,最為關鍵的是,毛澤東要美國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出軍事力量,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原則。北京將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孤立國民政府,迫使他們開始談判並最終屈服。

1.6日本的重新武裝北京把日本巨大的經濟增長看作是其重新成為軍事大國的基礎,並且對日本開始向台灣和韓國施加影響深切關注。中國自1894年以來就遭受日本的侵略,因此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可能復活極其敏感。由於日本受美國核保護傘的保護,中國就必須要同尼克森討論這個問題。

以上造三個主要問題,加上中國希望恢復在聯合國中的席位、獲得美國的外交承認,以及發展貿易和經濟交往,促使了中國邀請尼克森訪華。尼克森訪華是美國這個最強大的西方國家的在任總統首次訪問中國,18它無疑將給中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一些亞洲人把尼克森訪華看作是一次朝聖,因為在歷史上,中國皇帝是從不離開本國的;只有藩屬國的國王和使臣前往中國向皇帝表示敬意。尼克森的訪問將給予中國一種新的尊嚴感,同時也使它獲得大國的地位。

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是精明傑出的革命家,也都熟知歷史。他們知道抓住這個大好時機使其為己所用的重要性。美國探索打開中國大門的努力與他們自己的大構想相吻合,於是尼克森成了北京歡迎的客人。

1.7尼克森在北京尼克森于1972218日前往中國,乘坐的是剛剛油漆成藍白相間色的總統專機「七六精神號」。他在夏威夷休息了兩天,在關島過了一夜,然後於221日飛抵北京。與他隨行的有尼克森夫人、國務卿羅傑斯和基辛格等人。周恩來總理率一批中國要員在機場迎接他們,但毛澤東沒有露面,也沒有人群和外國外交使團在場。


  
歡迎儀式適當、正規,但氣氛低沉,略帶嚴肅意味,中國人似乎把這件事當作半官方事務一樣對待。在經過了一萬六千英里的飛行之後,尼克森打起精神,面帶微笑地走下飛機,伸出手與周恩來進行了歷史性的握手,而這是杜勒斯在1954年曾經迴避的事情。尼克森握手的姿勢有力、親切,好家是要彌補杜勒斯的不友好行為。隨後,總統與其它中方官員一一握手,佇立傾聽軍樂隊奏兩國國歌,並檢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

美國新聞媒體描述十五分鐘的機場歡迎儀式「不冷不熱」19

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說這是恰如其分的,因為華府與北京之間還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

尼克森一行下榻于北京市中心以西五英里處的一座規模宏大的國賓館。那裡懸掛了一面美國國旗,這是二十二年來的第一次。幾小時以後,毛澤東在書房裡會見了尼克森和基辛格,這是一次事先未經安排的會面,持續了一個小時。總統和他的外交政策顧問走進書房時好像是「去見識一個場合遠大於去拜會一個人」。

毛澤東說話「灑脫」,充滿威嚴和自信,樸實巧妙,而周恩來則保持沉默。尼克森「感受到了毛澤東的魄力」,並表現出從未被新聞媒體見過的「罕見的謙遜和敬畏神情」。20這個安排標誌了毛澤東贊成和解,中國人的那種剋制且稍稍僵硬的態度立即變得熱情洋溢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