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儘管有這些難以扭轉的環境,但也可以確切地說,國民政府本身就缺乏發起社會和經濟改革的必要動機。南京政府以遠離內地的沿海地區為根本,依靠海關關稅和城市商業稅來維持生計,因此對農村問題甚少關注。國民政府不理解農民,看不到解決農民困苦的緊迫性,對農民的疾苦也就漠不關心。諷刺的是,國民政府官員繼續生活在儒家關於勞心者與勞力者之區別學說的陰影下,將農民鄙視為毫無生氣、無足輕重的人,所以看不到農民大眾的革命能力,因而也從未嘗試去組織他們。
恰恰就在這個被忽視的區域,毛澤東的天才得到了最高度、最成功的發揮。一塊造屋者拋棄的石頭變成了另一個人的房屋之柱石。
第二十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十年
隨着將近完全征服整個國家,毛澤東于
1949年
9月
12日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新的政府。政協會議舉行了十二天,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和《共同綱領》。《共同綱領》基本上是一項關於國家目標的宣言。會議還確定了國旗,圖案以紅色為底色,左上角鑲有一顆黃色大五角星,周圍鑲四顆小星。
大星象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四顆小星則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聯盟。
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以更名為北京的北平為首都,一天後得到了蘇聯的承認,其它一些共產主義國家也很快地相繼表示承認。
1承認新中國的非共產國家有印度、緬甸、巴基斯坦、錫蘭、英國和法國。
2但是,美國在
1979年
1月
1日之前一直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新中國政府的理論和實踐,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和延安整風運動中所表達的理念。《新民主主義論》寫於
1940年,是一部重要的理論著作,不單止創造性地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適用於中國的實際形勢,指導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向社會主義轉變,而且提出了經濟結構將由三個部分組成:國營經濟,政府控制大工業、大礦產、大商業和公共設施;農業經濟,個體農民發展成集體農場;私營經濟,中小資本家獲准經營。在這三者中,國營部門擔負起領導的位置,努力爭取比私營部門更快地發展生產,以消除可能的競爭;此外,負責指導其它部門走向社會主義。政治結構方面,這部著作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則和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四個階級之共存。
選擇性地採納外國文化之有用因素是可以的,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應該是民族的和反對帝國主義的文化,能夠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這個民族的特性」。
3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第二個理論貢獻,是
1942年的整風運動,用以反對:(
1)主觀主義和不正派學風;(
2)黨內的宗派主義;(
3)黨八股。這場運動旨在向黨員灌輸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黨的總路線的正確理解,避免他們犯上「右傾」和「左傾」的錯誤。這場鬥爭是原則的鬥爭,而非人員的鬥爭,目的是通過教育、思想改造和認識錯誤,將犯錯誤的同志帶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4中國共產黨希望通過這樣一種糾正思想的運動,來避免重犯蘇聯所特有的不斷清黨的錯誤。
1.政治組織
1949年的《組織法草案》,非常明確地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像蘇聯那樣的「無產階級專政」,而是一種由中共領導的、以四個階級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四個階級的共存賦予了中共政權「民主」的特性,而對反革命分子堅定不移的態度,則顯出了「專政」的特徵。新政府遵循的一項主要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這個制度規定了各級政府擁有普選的機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將選舉他們自己的代表官員,呈報上級機關批准。
這個過程中的「選舉」部分是「民主的」,而對上級機關的服從則表明了「集中制」。這個詞語也可引申為表示在決策討論中暢所欲言,而一當作出了決定則要不折不扣地堅決服從,無論個人原來的立場如何。
新民主主義時期一直延續到
1953年,這一年開展了一項社會主義改造計劃。到
1956年,一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也就開始了。在某種程度上,這三個階段展示了中國共產主義的進程。
5
1.
1政府結構根據《組織法草案》,新中國的最高機構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執行行政、立法和司法的職務。每月舉行兩次會議,審議國家的重大政策。委員會成員包括主席(毛澤東)、六名副主席和另外五十六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舉產生的委員。在委員會閉會期間,權力委給國家政務院,政務院的二十來個委員組成了類似內閣的班子,對中央政府委員會負責,而在委員會閉會期間則對國家主席毛澤東負責。
國家政務院以總理周恩來和幾個副總理為首;下屬四個委員會:政法、財經、文教和人民監察。每個委員會領導一定數目的部、委、局,共計有三十個。與政務院並行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和總檢察署。
處在中央政府之下,但高於省級機關的是六個頗為獨特的大行政區,
6每個區各管轄幾個省。設置這些中介性的機構的目的,大概是為了幫助中央政府鞏固對各省的控制,但正如後來表明的那樣,這些機構逐漸呈現出損害中央權力的離心傾向。於是,這些機構在
1953年被取消了,政治結構回覆到了傳統的中央、省和縣三級行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