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75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75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75頁

朗讀:

19377月戰爭爆發到1941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中國都是獨自進行抗戰。儘管它從西方國家那裡得到了同情、道義支持和一些小筆貸款,但唯一給予中國實際援助的國家是蘇聯。由於中國的戰爭,蘇聯直接免除了來自日本的壓力,所以在19378月主動與中國簽訂了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向中國派來了一些「志願」飛行員,並三次向中國提供了總額達2.5億美元

1937年和1938年各5,000萬,19391.5


  

3%低息貸款。到1939年年底,蘇聯已提供了一千架飛機,派遣了大約兩千名飛行員和五百名軍事顧問。

事實上,蘇聯的一些最優秀的軍事專家都參與了援華項目。44

同一時期西方的援助少得可憐

這是由於美國的孤立主義和歐洲的動盪局勢所致。西方的援助總共才2.635億美元

剛剛超過俄國的25

其中美國提供了1.億美元用於購買非軍需品、5,000萬美元用於穩定貨幣,而英國和法國則分別提供了微不足道的7,85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不過,美國在1937年戰爭爆發前後購買的中國白銀達3.5億盎司,價值2.52億美元,這間接地幫助緩解了沉重的軍費負擔。然而,荒謬的是,在19397月日美商務條約終止之前,美國事日本絲綢的大買主及石油、廢鐵和汽車零部件的主要供應者;它還滿足了日本對金屬、棉花和紙漿總需求的將近40%。

45毫無疑問,日本與美國市場的關係,直接和間接地支持了它在中國的戰爭行動。

但是,19399月歐洲爆發戰爭,極大地改變了外來援助的格局。俄國的援助不斷減少,直到最後竟至斷絶,而英國和法國也縮了回去,以免開罪日本。在日本的壓力之下,法國在19406月中斷了越南至雲南的鐵路運營,一個月後英國也關閉了滇緬公路,從而完全把中國與外部世界隔離了開來。這種局勢,因美國隨日美關係的惡化逐漸加大對華援助的力度而稍有改善。

19413月,羅斯福總統將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雖然在1941年對華租借的總額只有2,600萬美元,只占租借給所有國家之總額的1.7%,但這畢竟代表了一個重要的開端。此外,美國和英國的其它一些貸款期限也獲得了延長,以幫助穩定中國的貨幣和外匯匯率。

襲擊珍珠港改變了中國戰爭的性質,也改變了外來援助的結構。英美對日宣戰和中國對軸心國的宣戰,使亞洲的戰爭成為一場世界規模的反侵略和反獨裁鬥爭之組成部分。同盟國成立了中



印戰區,以蔣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自194215日開始生效。早年曾在北平當過語言教官的史迪威將軍被派到重慶擔任蔣的參謀長。

而且,自19418月起就一直在昆明參戰的一批美國「志願者」飛行員

飛虎隊


  
194274日併入了美國第十四航空隊,以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為司令。46從此時起,美國的援助大幅度增加。從1942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美國對中國的貸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億美元。租借法援助也相應地增加到13億美元,加上1941年的2,600萬美元和1946年的2.1億美元,租借總額高達15.4億美元,占對各國租借總額的3%。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相繼攻佔了香港、新加坡、緬甸和菲律賓。盟軍黯然失色的表現與中國的長期抗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的抗戰現在贏得了西方新的尊重。國防部長史汀生(Henry Stimson)對羅斯福稱「中國人已經作的和正在作的對侵略之卓越抵抗,以及他們對共同事業的貢獻,值得我們給予所能給予的最充分的支持。」華盛頓不僅向中國提供了一筆3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貨幣穩定,而且還說服倫敦在1943111日發表一項聯合聲明,宣佈廢除過去一個世紀裡的一切不平等對華條約。

此外,羅斯福和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還決心不顧英國和蘇聯的反對,讓中國成為四大國之一。英國外交大臣艾登(Anthony Eden)「不喜歡讓中國人在太平洋到處奔跑」,而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V.Molotov)則堅持中國在歐洲根本沒有權利可言。最後這兩國都聽從了美國的勸說,接納中國為1943111日莫斯科宣言的簽字國之一。這個重要檔案是四大國所作的一個不間斷地進行戰爭直到贏得最後勝利的誓言;它特別否認了任何與敵國簽訂單獨和約的意圖。

47

7.11943年的開羅會議羅斯福喜歡與世界領導人會晤,並就戰爭目標和未來和平方案做出重大決定。同樣,各國領導人也急於同他會晤,以便保證得到美國更強有力的援助。在這樣的環境下,羅斯福很想與蔣中正和史達林面談,但中國領導人蔣中正卻不太願意同這位俄國領袖照面,因為1941年的日蘇中立協議及據稱的蘇聯對中國共產黨之支援令他怨恨。蔣請求首先獲得單獨會見美國總統的機會,如果不能安排這個會晤的話,那他寧可推延會見。

於是羅斯福和丘吉爾安排了兩次會議,在開羅會見蔣及在德克蘭(Teheran)會見史達林。

在同盟國的大戰略上,歐洲位居第一,太平洋其次,中國居第三。丘吉爾擔心美國總統對中國的偏愛,而可能對蔣作出過分的承諾,從而使歐洲的戰爭受損,故他請求首先與羅斯福舉行預備性的會談。但羅斯福害怕這樣一個舉動會引起中國和俄國的懷疑,便徑直前赴開羅。蔣與羅斯福舉行了長時間親切的會談,由畢業于韋爾斯利女校、英文非常好的蔣夫人充任翻譯,但這卻令丘吉爾惱悔不已,他評價說:「英方與美方人員的會談令人苦惱地被中國的事情攪亂了......總統......很快就關起門來與(蔣)委員長長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