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然而,孫中山需要等侯時機,才可以學習蘇維埃成功的秘密和改組國民黨,因為孫中山只不過是廣州革命政府而不是北京合法政府的領袖,所以不可能是莫斯科與之談判的首選對象。
1920年,俄國派遣了優林(M.夏.Yurin)和巴伊開斯(A.K.Paikes)到北京談判一項條約,但軍閥政府在英國和日本的建議下,婉拒了這個友好的示意。蘇維埃又轉向了強勢軍閥吳佩孚,並且順勢地將其改稱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然而,在英國的壓力下吳佩孚沒有做出響應。在這個情況下,蘇維埃才「重新想起」孫中山,據說他于
1918年發送了祝賀電報給列寧,而令這位布爾什維克領袖深受鼓舞。
10
1921年春,共產國際的荷蘭代表馬林(H.Mating)與孫中山在廣西會面,他對孫的民族主義者精神和革命觀點,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就孫中山而言,他很高興得知蘇維埃的新經濟政策,而且天真地比作自己的實業計劃。不久,馬林深信國民黨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主流,而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應該利用國民黨已經建立的基礎,發揮其影響力。他鼓勵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理由是國民黨本身不只是一個資產階級政黨,而是所有階級的聯盟。
陳獨秀和李大釗勉強地屈服於他的壓力,
1922年
8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李大釗通過國民黨要員張繼的介紹,首先加入國民黨。
孫中山願意接受共產黨員的原因很多。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感到包括共產黨員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有權參加其國民革命。實際上,他想利用共產黨與工農的聯繫和蘇維埃的援助來改組國民黨。此外,孫中山也確信在蘇維埃的庇護下,進行階級鬥爭的共產黨如果迅速獨立的成長,將最終顛覆他的國民革命事業,因此,吸收他們入黨內並及時同化他們是很明智的。
最後,孫中山也憂慮蘇維埃可能援助一些對他不友善的軍閥;李大釗和陳獨秀已經在蘇維埃的指示下與吳佩孚和陳炯明發展聯繫,而這兩個人都是國民革命不共戴天的敵人。與蘇維埃和共產黨的友好和聯盟政策將削弱這些軍閥。
11共產國際派遣了越飛(Adolf Joffe)來中國,精心策劃「蘇維埃
國民黨
共產黨」合作的基礎。
1922年
8月
12日,越飛到達北京。他受到了新潮社和其它十三個組織非常熱烈的的歡迎,這令西方公使團很是嫉妒,也令軍閥政府十分不悅。隨後,他與孫中山進行了長期的通信和談判;此時,孫已決定了「聯俄容共」的政策。
9月
4日,五十三名國民黨領導人在上海的會議上批准了這一政策。這項政策也成為國民黨改組的最重要的原則。一個包括陳獨秀在內的九人委員會獲任命掌管改組之事,並于
1923年
1月
1日公佈了一份由胡漢民起草的宣言。
1月
12日,共產國際指示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國民黨,並參加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陳獨秀勉強地接受了這個命令,因為他擔心國民黨會對中國共產黨中的工人農民黨員產生腐化影響。陳評論道:「只不過是因為第三國際的壓力,中國共產黨才勉強承認在國民黨內開展活動的必要性。」
12然而,中國共產黨本身並沒有解散;共產黨員是以個人而不是以集體名義加入國民黨,並同意接受國民黨領導者的命令。
在公開場合,中國共產黨承認國民黨是國民革命的領導和中心力量。
1923年
1月
26日,孫中山和越飛談判達成一項聯合宣言,包括四個要點:(
1)目前在中國不適宜實行共產主義或蘇維埃體制;(
2)蘇維埃政府再次確認早在
1920年
9月
27日有關放棄在華特權與利益的宣言;(
3)就未來中東鐵路的管理與重組達成相互諒解;(
4)蘇維埃否認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國主義企圖或政策。
13
孫中山在與越飛的談判中,展現了一位冷靜務實的政治家的風采。儘管他急於尋求蘇維埃的援助,但他拒絶用共產主義代替三民主義;也沒有把領導權放棄,交由馬克思主義者來執行紀律和命令。他決不懷疑國民黨在國民革命中佔據領導地位,是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而不是相反。共產黨人是以個人而不是以集體名義加入,目的是避免「黨內集團」或「黨內有黨」的尷尬情勢。
從表面看來孫中山是以自己的條件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蘇維埃在孫中山和越飛的協議之後,派遣經驗豐富的外交家鮑羅廷(Mikhail Borodin)來中國,幫助孫改組國民黨;另外,派遣格林(Galen)來幫助訓練一支黨的軍隊。此外,隨行的還有約四十位蘇維埃專家。
1923年
8月,孫中山委派年輕的將軍蔣介石
14直接赴蘇維埃學習軍事體制、紅軍的政治思想,以及布爾什維克黨內的紀律方法。蔣介石經過三個月的訪問後回國,不久,孫授命他組建位於廣州城外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第一屆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于
1924年
1月
20日至
30日舉行,共有
165名代表參加。孫中山在大會上強調黨內團結的重要性,以及為了民族統一和重建而發展一個強大的組織。他號召黨員為了革命目標,應不惜犧牲個人自由和無私奉獻自己的才智。會議期間,列寧于
1月
25日逝世的消息傳來,大會休會三天,以示悲傷和悼念
這是公開確認與蘇維埃友好和結盟的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