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陳獨秀成為第二個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人物,並于
1920年
5月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8月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這些組織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前身。
與此同時,另一個小組也聚集在李大釗周圍,
1919年
12月,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改由社會主義研究會代替。
1920年
3月,北京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組成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19年,兩名俄國人穆勒(A.A.Muller)和布爾特曼(N.Bortman)給李提供了幫助,但組黨的具體步驟,一直要到
1920年初維經斯基(Grigorii Voitinsky)來華後才開始,他是第三(共產)國際或簡稱「共產國際」的代表。
3月,他和李就組黨一事進行交談;不久,前往上海與陳商談。
這兩次重要會談的結果,主要是決定在上海建立由陳領導的黨支部,在北京建立另一個由李領導的黨支部。只要聯合兩個黨支部,便可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統一起來。
1921年
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大會
後來稱為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寄宿學校召開。
4代表
57名黨員的
12名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
5但陳獨秀和李大釗都沒有出席
陳在廣州,周佛海代表其小組,而張國燾代表李的小組。儘管他們兩人都缺席,但
41歲的陳獨秀和
32歲的李大釗仍然被尊稱為黨的共同創始人。雖然中央黨部在上海建立,但李在北京的支部卻仍然保持着實際上的獨立地位。
「南陳北李」的說法顯示了緊密統一的黨組織還沒有誕生。
他們不僅形成兩個地方派系,而且對於工人和農民在革命中的地位的看法也大相逕庭。陳獨秀贊同歐洲馬克思主義者重視工人及明顯貶低懶散的農民大眾的普遁看法。他認為進步的城市力量應充當運動先鋒,而落後的農民應順服的跟從,並說:「農民分散,力量不易集中,文化低落,生活慾望簡樸,並且易傾向保守主義......這些環境因素使農民難以參加革命運動。」
6瞿秋白同樣不接受農民能在改造中國社會中充當領導的想法。
另一方面,對社會變化充滿浪漫想法的李大釗卻持相反的觀點,強調農民的重要性:「在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總人口中,他們佔據了重要地位,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當我們估計革命力量時,我們必須強調農民是重要一部分。」
7李大釗對鄉村的純樸有着天生的熱愛之情,而深厭城市生活的腐化。他督促年輕的知識分子,要以俄國民粹運動
8的精神到農村去解放農民,激發他們的革命能量。
實際上,他在農民的解放中看到了中國的解放。
9儘管黨支持陳的立場,但李的看法卻也提供了另外一種強有力的選擇,並且深刻影響了年輕助手毛澤東的思維。
1918年,李向毛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並且成功地以民粹派對農民在革命中的角色的民族主義觀點激發了他。
1927年
4月
28日李大釗遭軍閥張作霖處決後,毛澤東堅持農民鬥爭,將其導師的理念付諸實踐。
2.國民黨的改組,
1923-
1924年
布爾什維克革命不僅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而且促進了國民黨的改組。長期以來,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對於黨內缺乏團結與紀律,以及西方不願意幫助他發展中國,深感失望。自從
1912年民國建立以來,他面臨着黨內的阻力和抗命,而且難得有合作的機會。兩次重大改組
從同盟會到
1914年的中華革命黨,再到
1919年的中國國民黨
之後,黨內合作仍無改進。
孫中山依然不斷受到明目張膽的反叛行為的困擾,比如
1922年陳炯明的軍事政變及先前發誓對他效忠的南方督軍的公開阻撓。
同樣令孫中山困惱的是,西方只是支持軍閥,而對他制定的國際發展中國計劃則不感興趣。早在
1913年,西方帝國主義者就透過五國銀行團,贊助袁世凱
2,
500萬英鎊的貸款,袁用這筆貸款鎮壓了「二次革命」。特別是英國公使朱爾典(John Jordan)提供軍火給袁世凱,阻撓孫中山和黃興在香港登岸。袁死後,帝國主義者支持各地軍閥,煽動國內衝突,對孫中山的求助裝聾作啞。
巴黎和會對中國在山東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而
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見本書第
534頁)也只不過是平息了英美兩國和日本的關係,遑論解決中國的問題,這一切都證明西方欠缺誠意。
民國期間,孫中山受到三方面問題的折磨:外國帝國主義、黨內紛爭和國內衝突。對這幾個問題,他難以迴避,但也無能為力。在挫折中,他發現布爾什維克革命的輝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蘇維埃的友好示意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也教人歡欣振奮。正如他將俄國的成功歸於良好的黨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孫中山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紀律窳敗
窳:yǔ、組織鬆散及思想灌輸不力。
孫中山急於採取蘇維埃的成功模式來改組國民黨,並且為其國民革命尋求蘇維埃的援助。
孫中山還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個是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它已經和勞工組織形成密切聯繫;另一個是五四運動後,年輕一代人所懷抱的熱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高漲的民眾精神。因為兩種力量都與他一樣,有「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主義」的共同目標,所以孫中山準備將新鮮血液注入他那有些陳舊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