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團申明,山東是孔孟的出生地,屬於中國的聖地,而且自從
1917年中國參戰和廢除所有對德條約時,日本所聲稱的繼承自德國的權利就不復存在了。還有,在
1898年有關膠州灣的協議的第五款規定「德國應許永遠不轉租他國」。同樣,二十一條也是無效的,因為條款從來未得中國國會批准。再者,中國從
1917年參戰後,地位有了很大變化
從中立國變為交戰國
這樣就有資格援引國際法中的「情勢不變」
16的原則,廢除二十一條。
作為反駁,日本代表團平靜地公開了
1918年與北京的秘密協議,指出中國參戰後已「欣然同意」山東問題。中國的爭論決不會改變這個事實,山東的命運木已成舟。
協約國因為與日本有秘密協議,所以支持日本的立場,這使得威爾遜成了中國立場的唯一支持者。日本發出威脅,要提出種族平等的議題來討論,如果不滿足其要求,就退出和會。很明顯,日本不可能在山東和種族兩個議題上都遭到否決。最終,威爾遜被協約國代表和他的顧問
17勸服,首要的是先建立起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後再為中國爭取公正。
1919年
4月
28日,和會支持日本的立場,裁決了山東問題。
當巴黎決定的消息到達北京時,中國對威爾遜及其理想主義信條的信任粉碎了。學生為威爾遜的背叛行為而激憤,發誓以血保衛山東。具影響的《申報》評論道:「巴黎和會之始,我們多聞所謂的」公正的勝利「、」支持弱小民族的權利「,但是我們得到了什麼?求助他人者是注定要失望的。讓國人今天知道,一勞永逸的是自力更生。
如不是國人拋棄了自己的利益,誰能侵犯它們?」
185月
4日,幾百名歸國學生眾在一起,討論民族危機和民族受辱時能做些什麼。他們決定向凡爾賽發電報,抗議這個不公正的決定;另外,向中國代表團發電報,督促他們,如果有關山東的條款不修訂,就拒絶條約。他們也決定發動一場群眾遊行,向外國公使提呈請願書,轉遞巴黎。
參加遊行的有來自北京十三所大專院校的大批學生,人數激增到五千人。巨大的橫幅在人群上空飄舞,上面書寫着「誓死力爭青島」和「誅賣國賊曹汝霖」的字樣。
19當遊行隊伍經過曹的住宅時,遊行群眾的秩序消失了。這時,學生不能自製,衝進曹宅。
由於曹已經逃掉,他們就痛打其它客人(這人正是「欣然同意」
1918年秘密協議的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並且放火燒了曹宅。當姍姍來遲的警察到達時,大多數遊行者已離去,只逮捕了十人。
逮捕事件引起的實時反響,是北京學生的總罷課和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辭職。罷課很快擴展到其它主要城市的學生當中,全國的店主、工廠工人和商業機構的僱員也參加了遊行。一場聯合抵制日貨的行動緊隨而至,人們停止購買日貨和乘坐日本汽輪,而碼頭裝卸工拒絶卸載日貨。在公眾持續增加的壓力下,
5月
7日,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的學生。
同時,上千封電報發往在巴黎的中國代表團,要求他們拒絶條約,並且威脅他們,如果不這樣做,就懲治他們。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中國救國會發的一封:「舉國對山東問題之失敗而憤慨。永不簽約。我們要求你們立即退出會議,與其主動投降不如被迫強占,否則責任獨在於你們。」
20北京軍閥政府混亂不堪,無力採取明確立場,於是將簽約的決定留給了代表團本身。為了防止代表屈服于外來壓力或者政府的秘密命令,在巴黎的中國學生組織起來,二十四小時監視他們,以確保無人離開其住所。
6月
28日的簽字儀式上,沒有中國代表。威爾遜明顯感到失望,有人聽到他喃喃道:「這糟糕至極,它將引起嚴重混亂......不幸至極,但是我不知道我們能做什麼。」
21為了拉攏日本參加國際聯盟,威爾遜犧牲了中國;然而他卻不能使自己的國家加入到這個國際組織中。更加諷刺的是,
1933年第一批退出國際聯盟的國家中,日本位居其一。至于中國,雖然拒絶了對德和約,但卻和奧地利簽定了條約,因此自動成為國際聯盟的一員。
4.新文化運動的擴展
五四運動是中國思想革命的催化劑,隨後對西方的興趣仍在持續的時候,中國知識分子中間卻出現了分歧。那些對凡爾賽和會極度失望的知識分子,在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影響下,開始轉向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另外,迷戀傳統的知識分子則歸咎西方的物質主義,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因而建議用中國的唯心論作為矯正方法。這些不同的思想脈絡
再加上對東西方文明、科學與形而上學孰優孰劣的大討論,以及用現代的方法和標準重估中華民族遺產的努力
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一個高峰。
4.
1外來訪客
1919年
5月
1日至
1921年
7月
11日,杜威與妻子到訪中國,由胡適擔任翻譯。杜威作了多場公開講演,內容包括:他的實用主義的社會、政治哲學;他自己關於教育、思想方法和道德的理念;他對當時三位大哲學家的觀點,即博格森(Bergson)、羅素、詹姆斯(James)。他演講的廳堂總是人頭攢動,包括高中和大學的學生。杜威告訴聽眾:「‘如果’沒有一場基於理念轉變的社會轉型,中國是不可能改變的。
‘中國’政治革命是一場失敗,因為它是外部的,形式上的,只觸動社會運作機制,而沒有影響實際控制社會的生活觀念。」
22杜威講解的哲學和社會理念,在美國學生聽來一定會感到枯燥無趣,但中國青年學子卻熱切恭聽,對杜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熱情的描述道:「這裡求知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