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36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36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36頁

朗讀:

總之,孫設想通過一個三段式的革命,以使國家走上憲政之路。

儘管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原則被當作革命宗旨而為同盟會所接受,但多數成員僅注重前兩項,即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這是因為華興會與光復會均強調倒滿與建立共和國,這二者構成了同盟會的主幹,而孫的直接追隨者僅占一小部分。現在黃興成為黨內的強勢人物,孫、黃經常被合稱為並肩作戰的領袖。至1906年,同盟會會員迅速增至963人,其中863人是在日本入會,其它會員則來自歐洲、夏威夷、香港及馬來西亞。


  

12中國大陸及主要的海外華人小區,同盟會支部也建立起來了。

此時,黃興將《二十世紀之支那》轉變為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此刊忙於與梁啟超進行激烈論戰,因為梁這時貶斥革命與共和而支持君主立憲。不久,由於《二十世紀之支那》刊發了一篇題為《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的文章,觸怒了敏感的日本政府而被停刊。革命黨人於是將之改名為《民報》,並于19051126日首次發行,撰稿人有章炳麟、胡漢民、汪精衛等,可謂才子云集。他們奮進的熱情與匯聚的才智壓倒了梁,儘管梁文筆清麗,文風流暢,但他卻無法孤身一人為保皇黨守衛陣地。

此外,梁在私下裡也贊同革命事業,他對憲法必要性的強調,揭露了滿清政府的無能,因而間接地促進了革命事業。13而且,在青年人中,越來越多的人轉向了革命一邊。

同盟會的成立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極大地轉變了革命的特徵與方式。孫不必再只在社會邊緣人中開展工作,他已溶入了「中國民族主義的主流」之中,他能從歸國學生、不滿現狀的文人與進步軍官中尋找到支持,而傳統上這些人是中國的領導群體。革命的社會基礎與革命工作的潛在領域大大地擴展了,跟由廣州人占絶對優勢的興中會相比,同盟會是個涵蓋多省份與多階級的組織,因而能夠在沿海、也可以在內地發動起義。最為重要的是,如同一個近代的政黨,同盟會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中央組織,它為全國所有革命與進步力量提供了匯眾點。

14有鑒於此,它當之無愧地享受到「中國革命之母」的讚譽殊榮。

此時,革命脈搏的跳動加快了,在1906-1911年間,起義此起彼伏,其中廣東六次,廣西、雲南各一次,加上1895年廣州起義與1900年惠州起義,總數達到十次。最後一次起義發生於19114月,旨在奪取重要的廣東省府廣州。這次起義對清廷產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動,並預示了半年後武昌起義的成功。七十二位著名的烈士在此次起義中獻身,其中許多是從日本歸來的學生,他們後來葬于廣州北郊的黃花崗。

153.共和國的興起

前十次失敗的革命嘗試,均發生在中國南部與西南部,這一地區臨近香港和河內,便于策劃與組織活動。但是此時,同盟會的強勢人物主張,跨越這些邊緣地區而攻擊王朝的致命之地

要麼在北京要麼在長江沿岸的華中要地。他們這樣推論:若能奪取武漢三鎮,革命黨就佔據有利位置,既便于響應南方,又便于向北進軍京師。因而,同盟會中部總會于1911713日在上海成立,宋教仁任領袖。

華中的湖北、湖南兩省成為革命的主要目標。

在湖北,已經有兩個組織存在,它們雖與同盟會有聯繫,卻不是同盟會的一部分。一個是19078月成立的共進會,成員多為從日本歸國的學生與會黨分子。另一個是1911130日成立的文學會,前身為振武學社。這個組織的名稱與性質很不相符,因為主要成員是已參與革命事業的湖北新軍。

二者中,共進會聲望較隆,文學會則由於對新軍的滲透而實力較強。191161日,雙方同意共同合作,在武漢發動一場聯合行動,並邀請在滬的黃興與宋教仁(孫此時在海外)前來指導革命。新軍的叛亂是非常快捷及非常成功,所以一場迫在眉睫的起義已不可壓制,而觸發這場起義的原因,是因為鐵路糾紛而造成的騷亂。

3.1鐵路國有化在十九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中國人曾強烈地反對在華修築鐵路,而至甲午戰爭後,卻出現了修建鐵路的熱潮。1896年,清廷委任盛宣懷為一家新辦鐵路公司的總監,盛原本希望從政府與私人,也從外國貸款那裡來募集資金,但由於政府與私人無力出很多資金,從而使築路資金主要來自外國人。此後十年中,在外國資金的贊助下,許多鐵路興辦起來了,其中最著名的為京漢綫(北京


  
漢口)與滬陵綫(上海

南京)。1898年,華美合興公司曾與中方達成協定,由其提供一筆貸款建造粵漢鐵路(廣州

漢口),但由於士紳與商人的強烈反對,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905年又付出675萬美元從美國公司手中收回這一建路權。

而這筆錢則來自香港政府給予的一筆120萬英鎊的新貸款。在設計路線經過的廣東、湖南、湖北,允許各省人民自建。此外,四川人民也有權修建從漢口到該省內的鐵路。

但是,省一級的能力與資源卻是不敷用的。在湖南,雖然對土地、稻米、財產及薪金徵收了新稅,但也僅籌集到500萬兩,而建築開支卻是6,000萬兩。廣東省僅湊集了所需的半數資金。四川士紳與官員也發現,很少有人出資購買鐵路公司股票。

另外,由於公司監理侵吞了200萬兩而使局勢更加混亂。在此情況下,清廷于1908年責令張之洞負責管理粵漢鐵路與川漢鐵路湖北段。19096月,張開始與英、法、美、德四國銀行團談判,準備貸款600萬英鎊築路。但幾個月後,張于105日去世,談判押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