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27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27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27頁

朗讀:

此外還有每年500萬兩的海軍開支。1899年,政府的開支高達1.0l億兩,而當年總收入為8,840萬兩,212,400萬兩即占總收入的30%,是償還外國貸款,也是赤字的主要來源。從1874年至1911年期間,根據合約,政府借款為1.714億英鎊,22但到1911年,清政府垮台為止,只償還了3,230萬鎊,有1.39億鎊未付。這種以借錢來償還以前貸款的方式,使清政府陷入了一個無望的泥沼中,並使新中華民國政府于1912年誕生時便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

3.2貿易失衡對外貿易同樣也是一幅令人沮喪的圖畫,進口連續超過出口,使得資金持續外流。下面的數值是以十年為間隔的外貿概況:


  

年代進口出口平衡186555,715,45854,103,274-1,614,184187567,803,24768,912,929+1,109,682188588,200,01865,005,711-23,194,3071895171,686,71514,293,211-28,402,5041905447,100,082227,888,197-219,212,5491911471,503,943377,338,166-94,165,777

在短短的半個世紀裡,進口從5,500萬兩,增長到4.7工億兩,几乎增加九倍,而出口則增長七倍,即從5,400萬兩增加到3.77億兩。除了在18721876年短期內出現微小的順差(250萬兩到1,000萬兩)外,整個晚清政府都面臨貿易逆差的困境,1905年赤字竟高達2.19億兩白銀。23

每年約有5,000萬兩中國海外僑民的匯款,稍微減輕了收支不平衡的狀況,同時外國使節、傳教士和其它團體組織的花費,也減輕了這一逆差。他們的花費在1893年共有1,000萬兩,18962,600萬兩,18953,000萬兩,此後,每年平均1,0001,500萬兩,24這些款額也部分緩和了晚清財政赤字造成的困難。

3.3外國投資及其控製作用晚清的經濟發展是外國人在近代中國工業和企業中起了支配的作用,如果說這不是反常的,可也是不正常的。他們的控製程度和活動範圍在獨立國家中極為少見,故晚清經濟被稱為是‧「半殖民」經濟是合適的。下面的扼要考察描述了外國涉足近代中國經濟幾個關鍵部門的情況。

3.3.1.銀行業由於舊式的中國錢莊不經營外貿業務,故在條約口岸的外國銀行及其分行壟斷了中國進出口金融業務,几乎長達半個世紀——從1842年開放港口開始到1898年第一家近代中國銀行成立為止。首家在中國開設的外國銀行是麗如銀行,它于1845年在香港設立一家分行,1848年在上海開設另一家分行。最有勢力的銀行是麥加利銀行和匯豐銀行,分別于1853年和1864-1865年開設。這兩家英國銀行實際上一直壟斷中國的外貿、財權,直到1889年,德華銀行進入該領域才有所改變。

為了獲得豐富的回報,其它外國銀行也紛紛倣傚,這包括:1892年日本在上海開設的橫濱正金銀行;華俄道勝銀行(為了投資興建在滿洲的中東鐵路于1895年成立);美國的匯源公司(歸萬國寶通銀行)和花旗銀行,25當然還有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的銀行。

這些有進取精神的外國機構,不僅經營正常的銀行業務,同時,還發揮不尋常的作用,如充當本國政府的財政代理,接受作為償還外國貸款擔保的中國海關稅收及鹽稅存款,甚至還發行自己銀行的鈔票。雖然發行鈔票並未獲得中國政府明確的認同,但這些外國銀行堅持認為他們享有的治外法權賦予了他們此種權利,軟弱的清政府無力制止他們。事實上,這些鈔票只是一種承諾的便條,‧「是中國老百姓對外國銀行的無息貸款」。26這些外國銀行真是兩頭受益:一方面,用這些鈔票買下中國商品;另一方面,利用清朝政府以及中國私人與官方存款,在中國進行高額利潤投資。

當然,銀行也有破產的事情發生,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銀行發行的鈔票變成了廢紙,毫無用處,中國的存款也就灰飛煙滅了。估計到1910年為止,外國銀行發行的鈔票的流通總量在3,500萬至1億兩之間。27


  

為了和外國銀行競爭,1898年,清政府允許創辦中國私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創立,28其最初資金有500萬兩,1905年戶部銀行成立,資金為1,000萬兩,三年後更名為大清銀行。1912中華民國成立後,再次改名為中國銀行。1907年,政府籌辦交通銀行,1919年共有59家中國的銀行。29 3.3.2.輪船運輸業除了貿易以外,外國商人陸續創辦船運公司,導致中國沿海和內陸水域地區國際工業的迅速擴大和更加激烈的競爭。

通常在一個獨立國家裡,外國是無此特權的,這是不平等條約將這種狀態強加給中國的。1862年,由美國旗昌洋行創建的旗昌輪船公司(亦稱‧「上海輪船公司」),是首家外國在中國開設的航運公司,其最初的創建資金為100萬兩(即1,356,000美元),在十五年時間裡,它便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船運公司。 但是,在中國佔有份額最大的外國船運公司是英國。1872年,英國太古洋行投資97萬兩組建中國航業公司;一年以後,中國航業公司也獲得了英商怡和洋行的32.5萬兩投資。

那些又快又大而且高效的外國輪船,很快搶佔了速度慢而陳舊的中國帆船的大量業務。為了保護國家利益,1872年李鴻章創辦了上海輪船招商局,其最初投資為47.6萬兩,1877年它收購了所有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的船隻。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怡和洋行又組建了兩間船運公司,即1879年開辦的揚子航運公司和1881年的怡和輪船公司。前者創辦資金為30萬兩,後者為137萬兩。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