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96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96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96頁

朗讀:

他的無知與心不在焉使得他被坑騙,匆匆締結了《裡瓦幾亞條約》(Treaty of Livadia),條約名義上是將伊犁交還中國,實際上卻將該地區十分之七的土地割給了俄國,其中包括具有戰略意義的特克斯河流域和木扎提山口。此外,該約使俄國得到500萬盧布賠款,有權在七個重要地點設置領事館,並且可以沿滿州境內的松花江航行600俄裡(400英里)。6當這些條款電告北京時,驚愕的總理衙門電令崇厚不要在條約上簽字。崇厚卻荒謬地回電說條約已經締結,文本業已謄清,改訂或重新談判已不可能。

1879102日,他在條約上簽了字,未經朝廷批准就擅自回國。


  

這消息使中國官場驚愕莫名。總理衙門認定,與其如此這般地收復伊犁,還不如不收復。左宗棠則擔心他苦心經營新疆的戰果,會因崇厚的愚蠢行為而付諸東流,他竭力說服朝廷應在武力準備的基礎上,以強硬的外交對付沙俄,「先之以議論,......次決之以戰陣」。7另一方面,李鴻章一向都不讚成新疆戰事和迫使俄方交還伊犁的政策;他只是清淡的批評這一條約,但並不主張廢約,他說:「惟此次崇厚出使系奉旨給與全權便宜行事之諭,不可謂無立定議之權。

若先允後翻,其曲在我。自古交鄰之道,先論曲直,其曲在我,侮必自招。」8

李鴻章當時是少數派,不得人心。儘管國家還沒有做好準備,士大夫中間卻盛行着求戰雪恥之心,無數奏疏像雪片飛來,要求嚴懲締約人並撤銷條約。其中最為雄辯的奏摺出自年輕的詹事府右庶子張之洞(1837-1909年)之手,他用優美的駢體文奏稱:「俄人索之,可為至貪至橫;崇厚允之,可謂至謬至愚......必改此議,未必有事;不改此議,不可為國。」9他要求將崇厚處斬,以示中國拒不承認該約的決心,即使訴諸戰爭亦在所不惜。

由於張之洞道出了士大夫的心聲,他聲望鵲起。

清廷任命曾國藩的兒子、當時的駐英駐法公使毅勇侯曾紀澤,作為第二次出使俄國重訂條約的首席代表。與此同時,崇厚被判秋審後問斬。這遭到了英、法、德、美各國外交代表們的抗議,他們強烈反對一位外交官同僚受到如此不人道待遇,甚至連維多利亞女王也親自給慈禧太后寫信求情。清廷于1880626日宣佈崇厚的死刑暫緩執行,不過在第二次出使未獲結果以前仍予囚禁。

中國對該條約的否認、對簽約者的懲罰、以及那些挑釁言辭激怒了俄國,它派了二十三艘戰艦駛往中國炫耀海軍威力。10戰爭陰雲籠罩着北京上空,清廷十分害怕俄國海軍會在沿海發動進攻,而其陸軍則橫穿西伯利亞進攻滿洲和北京。清廷並不想加劇衝突,但是在輿情的推動下,只好違心地採取了強硬立場。為了預防萬一發生戰爭,清廷起用了幾名以平定太平軍出名的湘軍軍官,而非李鴻章的淮軍軍官,充任防守的要職,另外又通過其信任的外國顧問赫德邀請戈登來中國幫助禦敵。

戈登曾擔任常勝軍的首領,這個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自1880年春一直擔任印度總督的秘書;但他發現文牘生涯是「活受罪」,便辭去該職,兩天後,他就收到赫德的邀請電。戈登立即抓住了這一機會;他在天津會晤了李鴻章,與李一致認為中國不應輕啟戰釁。他前往北京並警告說,只要政府設在北京,中國就不能和任何頭等強國開戰,因為大沽炮台很容易從背後攻破,從而使北京門戶洞開。他說,如果中國一定要打仗,朝廷就應當遷往內地,準備進行長期的消耗戰。

儘管這種直言不諱的勸告在充滿好戰氣氛的北京不受歡迎,但戈登認為戰爭不可取的確造成了強烈影響。李鴻章則利用他,一方面向國內主戰派潑冷水,要他們不要進行一次災難性的冒險,另一方面又向俄方顯示,中國在危難之際並非沒有朋友相助。11


  

2.4曾侯和《聖彼得堡條約》,1881年當戈登勸告中國採取和平解決手段之時,曾侯則在為出使聖彼得堡進行準備。為了避免重蹈他前任的覆轍,他通盤籌劃了這次出使的外交策略,並詳盡研究了伊犁的地圖。他決定在邊界爭端上寸土不讓,在通商問題上討價還價,而在賠款方面考慮妥協;曾侯啟程赴俄時,又從英國外交部取得非官方協助的保證,英國駐聖彼得堡的大使12在暗中為他出主意。

俄國人起初拒絶在聖彼得堡談判,堅持將談判地點移到北京,作為對中國好戰態度的懲罰。由於擔心談判將處于敵人艦隊的威脅之下,清廷極力要求曾侯無論如何要使談判在俄國進行。俄方終於默許在其首都啟動談判,但由於俄國人找不到一個體面歸還伊犁的方法,談判進展緩慢。1876年至1877年的土耳其戰爭,造成了俄國的經濟蕭條;1878年柏林會議以後,俄國又在國際上孤立無援,這使俄方清楚瞭解到,他們無力進行一次遠距離戰爭。

但是他們卻無法從中國體面地解脫出來,經過近半年毫無效果的談判以後,沙皇終於決定同意結束這場糾紛,將伊犁全部交還中國,其中包括特克斯河流域和木扎提山口,但不包括西部的一些地方,因為那裡收容了不肯回中國的回教徒難民;俄國領事館減為兩個;13而賠款則美其名曰「兵費」,增為九百萬盧布,約合五百萬兩。由於《裡瓦幾亞條約》已經空無內容,這些條款被全部載入1881224日簽訂的《聖彼得堡條約》(Teaty of st.Petersburg)。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