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648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648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648頁

朗讀:

光緒三年,左宗棠於伊犁增築砲台,多駐勁旅。劉錦棠就關外營勇之精壯者,編為制兵,改行餉為坐糧,參用屯田之法,以足軍實。張曜更定新疆營制三事:一、增騎兵,佐步兵之不逮;一、重火器,減養兵之費,為購器之資;一、設遊擊之師,駐南北路之間,預防俄患。六年,恭鏜因烏魯木齊之鞏寧城,接壤精河,旁達烏城間道,而舊城已圮,乃於迪化城外高原,別建新城,以駐防兵,而資控扼。十二年,劉錦棠以巴裡坤滿營歸併古城,伊犁共駐馬步防軍二十八營,酌裁新募之勇,編留精壯,為馬隊九旗,步隊十三旗,自伊犁至大河沿及精河以東,分路駐防。十四年,額爾慶額因塔爾巴哈台駐防漢隊,久役思歸,就甘肅額兵,及察哈爾部內,選二千六百人調防。十五年,復於塔城增募防兵,凡步隊三營,馬隊四旗,弁勇二千人。十六年,以伊犁滿洲營,經兵亂後,額數久虛,酌量挑補,定為二千人,再挑留錫伯、新滿洲千人,以備不足。伊犁漢隊改立標營,凡步隊一營,馬隊二營,格林砲隊一哨。惠遠城北關設砲隊一哨,定遠城設馬隊三旗。十七年,楊昌濬因塔城境內,漢、蒙、回、哈雜居,東接烏梁海,西接伊犁,地既險要,路復分歧,共增將弁三十一員,步隊三旗,馬隊四旗,以備巡防彈壓。十九年,以總兵官駐防綏定,統漢隊三千人,策應四境,若廣仁城、果子溝、三台、瞻德城、三道河、霍爾果斯、拱宸城、寧遠城,以馬步砲隊分防。三十一年,潘效蘇因新疆兵費過重,改練土著,遣散客軍。回纏民性各殊,以二三成攙入漢軍訓練,漢軍則各營旗皆減為哨,節餉防邊,始能兼顧。

宣統二年,劄拉豐阿因塔爾巴哈台屏蔽西北,以原有馬步砲隊,及左右旗蒙、滿隊,悉改新式操法。時中朝方議減餉裁兵,未遑遠略。俄羅斯正經營東陲,遂暫安無事雲。


  

西藏初設駐藏大臣,而番眾仍統屬於喇嘛。當崇德七年,達賴、班禪與厄魯特同時入貢。順治、康熙間,朝請不絶。康熙之季,准噶爾侵藏,由西寧進兵平之。

雍正五年,弭噶隆之爭,以頗羅鼐有定亂功,進封郡王。十年,留雲南兵於察木多,以防番眾。

乾隆十五年,除頗羅鼐王爵,始設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參互制之。其西南之廓爾喀,時窺藏境,中朝以兵力佐之,收復巴勒布所侵佔藏地,增設塘汛守兵十三處,以寨落之多寡為衡,前藏增唐古特兵八百人,後藏增四百人。五十四年,始於前後藏各設番兵千人。其通內地之定日、江孜二處要隘,各設番兵五百人,就近選補。設戴琫三人,以二人駐後藏,一人駐定日。增江孜戴琫一人。前藏番兵隷駐防遊擊,後藏番兵隷駐防都司。令四川督臣以頭等將備為駐藏之選,統以大臣。其駐藏之兵,令駐藏大臣親為校閲。嗣因定日、江孜為各部落來藏必經之路,各增防汛,設守備等官。打箭爐之外,擇地設遊擊等官。五十八年,和琳等會勘後藏邊界及鄂博情形,江孜番、漢兵已敷防守,惟定日地方遼闊,為聶拉木、宗喀、絨轄三處總匯之區,其捷徑如轄爾多、古利噶等處,均為要隘,增設番兵,統以戴琫,修寨落以備棲止,立鄂博以守界畫。

道光二年,懲治聶拉木、絨轄各營官私釋喇嘛之罪,別遣番兵補營兵之額。二十一年,令番兵習弓矢者,改習鳥槍。二十二年,令後藏大臣督率將弁教練堆葛爾本挖金番民武技。

鹹豐五年,以廓爾喀不靖,駐防兵單,令喇嘛等聯絡防範,調前藏僧俗土兵二千人赴策墊地方防範。

同治四年,駐藏大臣滿慶等,調派土兵及統兵番員防備披楞。八年,因披楞侵佔哲孟雄,與唐古特相持,令恩麟等整頓後藏番、漢營伍。十一年,命德泰赴藏,校閲江孜、定日後藏三汛防營,以固哲孟雄及聶拉木門戶。

光緒二十四年,駐藏大臣文海因後藏定日地方營伍及靖西設防,駐藏大臣久未巡視,乃率兵親往各處校閲。光緒季年,駐藏大臣聯豫仿內地制,設武備學堂,擇營弁衛隊及達木三十九族中之優秀者,習速成科,俟畢業後,先練一營,以開風氣。

宣統二年,聯豫因工布平定,以馬步砲隊工程隊分地駐守。旋疏請裁去幫辦大臣,設左右參贊,分駐前後藏。三年,波密野番滋事,即以工布之兵剿辦,並以步隊擇地駐防,為各營後援。

至川軍入藏之舉,始於雍正初年,准噶爾窺邊,詔以川、陝兵二千人駐防,設正副大臣,分駐前後藏。其時雲南省軍隊亦分途入藏。事定,仍撤歸原省。歷朝鎮撫藏地,多用漢軍、番卒。至光緒三十一年,四川督臣錫良奏調川軍出打箭爐,並招募土勇為嚮導,以剿竄回。是年八月,巴塘喇嘛戕害大臣,全藏震動。四川提督馬維祺、建昌道趙爾豐合兵進克巴塘、裡塘,勘平邊亂。三十二年,裡塘逆番桑披復率眾倡亂,錫良命趙爾豐等以川軍討平之。其時番僧與北部回民日就衰弱,全藏邊境,為英吉利、俄羅斯遠勢所包,藏事遂不可問雲。

苗疆當貴州、湖南之境,叛服靡常,歷朝皆剿撫兼施。康熙三十八年,以鎮筸居苗疆衝要,改沅州鎮為鎮筸鎮,設總兵以下各官,增額兵千人,合原有之兵凡二千一百人,以防紅苗。雍正九年,復增兵二千人。是年,鄂爾泰因都江與清水江形勢劃分,增設清江鎮標,以新設之丹江、台拱等營,及原有之銅仁、鎮遠等營,鹹隷清江鎮。而以都勻、黎平,並上江、下江各協、營,隷於古州鎮總兵。乾隆元年,楊名時鋭意治苗,以貴州省苗眾分生熟二苗,生苗在南,熟苗在北,乃屯駐重兵於內地,而擇鄰苗之要道,增修壁壘,使民有所歸,兵有可守,遇苗眾出巢滋事,則互相援剿,戰勝勿事窮追,兼撫熟苗,俾漸知向化。五年,那蘇圖因永順所屬,緊接苗疆,且與湖北省之容美土司、四川省之酉陽土司連界,乃以永順協標兵改隷鎮筸鎮總兵,聯絡楚南聲勢,合力防苗。


  

嘉慶初年,戡定苗疆以後,於鳳凰、乾州、永綏、古丈坪、保靖各縣,沿邊次第建修屯堡碉台,築邊牆以嚴界畫,築土堡以資守禦,築哨台以憑瞭望,碉卡則戰守鹹資,砲台則堵截尤利。設練勇千餘人,屯丁七千人,墾闢屯防田十三萬一千餘畝,悉以屯兵耕種。其地皆附近碉堡,以便駐守,且節餉糈。歷嘉、道兩朝,沿邊寧謐。

鹹豐軍興以後,苗眾乘機肆擾。至同治年,席寶田等大舉平苗,雖間有剽掠之事,以防勇隨時剿撫。光緒十二年,譚鈞培因苗民馴擾無常,乃仿傅鼐防苗之法,增修石碉土堡,由附郭而漸及山林險阻之處,互為守望,以備苗民出入,於舊日之苗疆營制,無所變更也。

沿邊墩台、卡倫、鄂博、碉堡,清初於各省邊境扼要處,設立墩台營房,有警則守兵舉煙為號。寇至百人者,掛一席,鳴一砲;至三百人者,掛二席,鳴二砲;至五百人者,掛三席,鳴三砲;至千人者,掛五席,鳴五砲;至萬人者,掛七席,連砲傳遞。康熙七年,諭各省將領,凡水陸孔道之旁,均設墩台營房,駐宿兵丁,傳報緊急軍機,稽察匪類,護衛行人。乾隆三年,兵部議定汛兵缺少處,按地方★僻情形,酌量撥補器械,務令整備,隨時察驗。有離汛誤防者革責,官吏嚴懲之。

其軍台之制,始於順治四年,自張家口迤西,黃河迤東,設台三百四十四座,台軍七百三十二名。自張家口迄山海關迤西,設台四百十七座,台車一千二百五十一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