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戲劇性,就是建立在這種同「日常生活勢力」作內心鬥爭的基礎上的。「理想」和「現實」的不協調尖鋭化到了悲劇性的程度。然而儘管如此,扮演者,這位大膽地為實現自己理想而奮斗的藝術革新家,所感到親切的主題——樂觀的主題,終究得到了勝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扮演的阿斯特洛夫這個人物身上的樂觀主義取得了勝利。然而阿斯特洛夫自己曾說,他不僅目前沒有希望,就是以後也沒有希望,這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
決定的因素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阿斯特洛夫這個人物本質上是樂觀的,只是環境的勢力使他得出悲觀的結論。正如普希金指出奧賽羅這個人①物本質是個輕信的人,別林斯基 指出哈姆雷特本質上是個強有力的人那樣。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繼承了俄羅斯藝術中這個傳統,透過阿斯特洛夫的懷疑論的表面現象,發現了他的本質——對生活的熱愛。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扮演阿斯特洛夫的過程中,直覺地發現契訶夫人物的最大特徵之一——他們的勇氣。他表現這一點時,是在一種高度的感情興奮的狀態中。然而,他知道怎樣控制這種感情緊張的狀態。因此,他豐富了自己的角色,阿斯特洛夫成為一個令人興奮和難以忘懷的戲劇形象,極其生動,並且富有說服力。
在這個角色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第一次在舞台上獲得了演員和角色的完全融合。後來,在他的「體系」中叫做「我成為角色的一部分」,或者又叫「我就是」。
早在《萬尼亞舅舅》演出第一場,丹欽柯就興高采烈地向契訶夫寫信報告:「阿列克賽耶夫扮演的阿斯特洛夫勝過一切人,他獲得極大的成功。」
在以後的演出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阿斯特洛夫始終佔據演出成績的首位,成為他最成功的舞台形象之一。
1902年
1月,藝術劇院為全俄醫生代表大會演出了《萬尼亞舅舅》。因①為劇本的作者曾是醫生 ,劇中的一個主要角色也是醫生,使醫生觀眾們受到強烈震動。他們從阿斯特洛夫身上看到了自己,從阿斯特洛夫的命運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在演出過程中,觀眾席上哭聲四起。
演員們深為感動,此情此景更把他們推向真誠的體驗。台上台下情感交融,淚水匯成了一片。
能如此調動起觀眾的感情,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倍加熱愛自己的角色。
11在《萬尼亞舅舅》中的另一個人物——莉琳娜扮演的索尼婭身上,也充滿了契訶夫式的剛毅的樂觀精神。如同在《海鷗》裡那樣,這位天才的女演員體現了契訶夫的最主要的創作原則。
在莉琳娜創造的索尼婭這個形象的身上,普通的東西成了富有詩意的東西,這就是最重要的創作原則。
戲劇評論家安德列耶夫斯基這樣寫道:“索尼婭和阿斯特洛夫醫生在食品櫥旁的那場戲裡,呵,我敢發誓,莉琳娜女士演得比那些大名鼎鼎的演員還要細緻入微,感人肺腑。她像一位爐火純青的藝術家,像一位天生的詩人、
①
別林斯基
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文藝評論家、哲學家。
①
契訶夫畢業于莫斯科大學醫學系,早年行醫。
一位具有天真的迷人魅力的天生的詩人!”
埃夫羅斯在他的專著裡這樣寫道:「一個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少女的羞澀愛情的天才——這就是索尼婭。她同時又非常聰明能幹,充滿幻想。雖然她為幻想的不能實現而痛苦,但卻並不因此而對生活悲觀失望。她渾身充滿生活氣息。
她就這樣進入劇本,又是這樣通過整個劇本的。」
貫串在莉琳娜創造的索尼婭這一形象的詩意,不是從生活中逃避出去的詩意,而是從生活裡誕生出來的詩意。索尼婭的幻想不是對「冥冥世界」的幻想,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着的幻想。莉琳娜的索尼婭,也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阿斯特洛夫一樣,不讓自己生活在幻想裡。她認識當時的現實生活,她的力量也就在於此。
戲一幕一幕地演下去,觀眾對這個雖不漂亮,但質樸可愛的姑娘的同情與尊敬,與時俱增。
評論界認為,莉琳娜在這齣戲裡創造了一個理想的俄羅斯少女的生動形象。觀眾們對這個富有朝氣、熱愛生活、溫柔可愛,並對自己的理想堅定不移的少女,感到非常親切。
把莉琳娜扮演的索尼婭形象同《海鷗》中瑪莎的形象相比,索尼婭不僅具有獨特的個性,而且也具有了更加高尚的精神和堅定的目的性。
評論界和觀眾都認為,莉琳娜演得最動人之處是第四幕結尾時索尼婭的獨白。
莉琳娜賦予這段獨白以豐富的詩意和哲學的內容。她把女主人公的獨白看作是詩意的最高典範。因此,在「我們一定會看到金碧輝煌的天堂的……」這句台詞裡,並不含有宗教的和神秘的意味。這句台詞表露出一種高尚得多的內容:它滿腔熱情地相信,人有為幸福、為無負於他的美好自由的生活而勞動的權利。
這句話含有著名的拉丁語格言「用辛苦換幸福」的意味。因此,這個深為不幸的姑娘的這種思想感情,使觀眾對她的精神力量和內心的美充滿了敬重。這樣,對一個人的痛苦的同情,就與對一個人的光明的、牢不可破的信心和對他的真正的尊重融合為一了。這真正讓我們看到了契訶夫的人物,同時也真正讓我們看到了全劇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