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辦完一切手續後,她回到貝弗利山莊。花園、草坡同他們離開時一樣美麗、可愛,起居室、書房同他們離開前一樣明亮而空氣清新。烏娜頗傷感地獨自獃了一會,但聽到留守的男仆、瑞士籍人亨利告訴她:聯邦調查局的人來過兩次,打聽卓別林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盤問他這個家庭是否舉行過荒淫放蕩的晚會?
有無裸體姑娘參加?
等等。當亨利如實回答卓別林和妻子兒女過的是很安寧的生活時,那些人竟恐嚇地追問他是哪國人,查看他的護照。
烏娜聽了這些,不管多麼留戀自己這個家園和房子,也決定從感情上割捨了它。她很快聯繫好委託朋友們出售它和傢具,甚至花園、草地,把卓別林的手稿、影片資料等轉運歐洲。女傭與她告別時難過地哭了,亨利也很傷感……
那個建於
1918年的製片廠,也在這年秋天賣掉,長期與卓別林合作的一班人,從此星散。當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製片廠廠房拆毀在鎬頭、鐵鎚下時,好萊塢損失了一座今天想起來還肉痛的「博物館」和旅遊點。
烏娜由美國到瑞士後,不願再住旅館。卓別林忙着四處去找房、看房,最後在洛桑市東面
11英里遠的旅遊勝地韋維,挑中科西爾鎮作定居地。在科西爾鎮的德邦別業村選中了一處占地
37英畝的別墅,四周是蔥鬱的樹林,院子裡有果園、花園,陽台前是五英畝大的斜坡草地。從這近望是藍色的萊蒙湖,遠眺是白色的阿爾卑斯山群峰。
他們花了
4萬多瑞士法郎,而不是報界說的
100萬美元,買下了這幅優美的風光掛歷圖畫,住在裡面……他們聘、僱了幾位得力的助手:管家、秘書、保姆、廚師,協助他們管理這伊甸園一般的山莊別墅。
一年以後,他們全家熟悉適應了
1350多人口的科西爾的環境。在鎮小學唸書的孩子們,包括兩位保姆都學會了流利的法語,這使他們非常高興。以後,每當果園裡的櫻桃、蘋果、李子和梨等水果成熟時,或是草莓、蘆筍、嫩玉米等當令時節,他們不管外出到哪,甚至在國外旅遊,都要設法趕回來一飽口福。
1953年
4月
16日,一位不速之客走進了美國駐洛桑領事館。交回了他的再入境簽證,對領事說他決定不再去美國住了。領事又向他徵求一次意見,他說:「不去了,我年紀太老了,再招惹不起那些無謂的麻煩了。」「好吧,您如果再要回去,隨時憑普通簽證都可以回去。」「謝謝您,領事先生,我已經決定在瑞士長住下去了。」這一天,恰好是卓別林的
64歲生日。
烏娜也決定放棄美國國籍,隨夫入英國國籍。這是在第二年年底,她乘去倫敦時順便通知美國大使館,那邊答覆,辦此手續至少需
3刻鐘時間。卓別林一聽就怒上心頭:「胡說八道,要這麼長時間,簡直是豈有此理。」於是他親自陪烏娜去,到了那兒,由於過去所受的種種欺辱、誹謗的濁氣一起爆發,他高喊大叫,使得烏娜反而感到不好意思。
一個
60歲左右的工作人員向他解釋說,一個人要放棄國籍,必須經過全面考慮,而且要在頭腦清醒時考慮好。使館方面履行有關手續,是為了保護一個公民的權力……這樣,卓別林的氣消了下去。那人解釋完後,稍帶責怪與遺憾的表情看著他說:「我
1911年就在丹佛舊王后戲院看過你的演出。」
於是,他們聊起了多年前的快樂事。
第二十三章 接受國際和平獎,會見周恩來、邱吉爾……
離群索居的卓別林,沒想到在過着隱居般的日子時,還會有「餡餅從天上掉下來」。他
64歲生日過後,
1954年
6月,世界和平理事會在柏林舉行。
卓別林因為他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和平事業及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被評為國際和平獎獲得者。
6月
3日,和平獎評委會書記、哥倫比亞作家薩拉米亞、法國作家維爾高爾、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辛治博士、蘇聯電影導演格拉西莫夫、瑞士社會活動家邦納教授,專程到瑞士洛桑卓別林寓所,把印有畢卡索畫「和平鴿」的證書授給他。
卓別林在這個身心溫暖的時刻這樣致答謝詞:和平是世界上普遍的願望,我堅信不論向東方或西方提出和平的要求,都是向正確的方向邁進一步。所以我受到這個獎勵,既感到光榮,又感覺非常愉快。
我並不自以為知道如何來回答威脅和平的問題,可是我知道,在仇恨與猜疑的氣氛中,各國是絶對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們必須許下諾言,重新回到人類的自然和健康方面,重新回到善良的意志方面,因為這是一切靈感的基礎,也是人生一切創造性的、美好的與崇高的東西的基礎。
讓我們朝着這個方向來發揮我們的全部力量,以實現一個光輝的和平時代,而使世界各國都在和平中欣欣向榮。
就在卓別林接受國際和平獎一個多月後,當全世界人民都注視着日內瓦會議的局勢時;中國駐瑞士大使館
7月
19日給他打來電話,問他可否在日內瓦為周恩來總理放映《城市之光》一片。卓別林十分高興地同意了。
第二天,周恩來總理邀請他和烏娜去日內瓦參加晚宴。臨行前,總理的秘書電話通知他,說會議上有重大事件,總理可能要被耽擱些時間,屆時不必等候。但他沒想到抵達周總理的寓所時,總理已在台階上等候他了。對中國人民抱有十分友好感情的卓別林,急於知道日內瓦會議的情況,總理親切地拍拍他的肩膀:「一切都和平地解決了,是
5分鐘前解決的。」
卓別林知道周恩來參加了那一次縱橫中國的著名長征,備嘗痛苦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