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馮雪峰《魯迅和俄羅斯文學的關係及魯迅創作的獨立特色》
1949年
他
指魯迅——編者如一般有思想的人一樣,從那一個黑暗而感到黑暗的嚴肅,……把希望付之於年輕人,而以感慨度着剩餘的每一個日子了。那裡有無可奈何的,可憫惻的,柔軟如女孩子的心情,這心情是憂鬱的女性的。青年的絶望,現世的夢的破滅,時代的動搖,以及其他糾紛,他無有不看到感到,他寫了《野草》。在《野草》上,我們的讀者,是應當因為那些思想的蛇繚繞到作者的腦中,怎樣的苦了這「戰士」,把他的械繳去,被幽囚起來,而錮蔽中聊以自娛的光明的希望,是如何可憐的付之於年青時代那一面的。
……從生存的對方,衰老與死亡,看到敵人所持的兵刃,以及所掘的深阱,因而更堅持着這生,頑固而謀作一種爭鬥,或在否定裡謀解決,如釋加牟尼,這自然是一個偉大而可敬佩的苦戰。……
——沈從文《魯迅的戰鬥》
1934年 《野草》,這一散文詩的結集,最深刻地表現着魯迅在革命過程中的悲觀、絶望、矛盾、憤慨和苦痛的追求的心情。他的悲觀是由於他所接觸到的革命現實恰恰與所希望的相反,他的苦痛是由於在四面「碰壁」之下發現他的舊的思想武器之衰朽。整個中國正沸騰在大矛盾,大分裂中,魯迅的苦痛是與整個時代相關連
聯着的。這不是導向退嬰萎縮的失敗主義的心情,恰恰相反,倒是向前跨進更大一步的新生因素,雖然裡麵包含着悲觀絶望的成分,魯迅的偉大就在於他能夠通過大悲觀而走向真實的大希望,通過絶望而開始去學習「別種方法的戰鬥」。
——胡繩《魯迅思想發展的道路》
1948年相關評論名家論魯迅散文
2一、《野草》是當時黑暗中國的社會現實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而且是曲折反映的一部作品,自然,它也是體現了處在黑暗現實,要求光明,渴望理想的人民的願望和意志的作品。
二、《野草》是從作者生命——委棄在地面上的生命的泥中滋長出來的花朵,它是用作者的血和肉,也就是作者的精神和生命灌溉、培養起來的作品,因而也就是處處洋溢着作者的人格精神和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作品。
三、由於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在當時,正處在大矛盾、就大醞釀和大飛躍的過程中,他能夠從現實看問題,從矛盾看問題,但還不能從社會發展的必然看問題,因而引起了極大的苦悶與極大的矛盾,但在同時,他又是一個戰斗的現實主義者,他體現着「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決不消沉,「我只得走」,「于絶望中看見希望」;即使在被黑暗吞沒的時候,也心願與黑暗同消滅,「予及汝偕亡」。這就是作者當時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在整部《野草》中的流露。
四、作者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矛盾,所引起的苦悶;實質上,就是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絶望的矛盾所引起的苦悶;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便是「人道主義與個人主義這兩種思想的消升起伏」。由於黑暗現實對於作者的精神壓迫太厲害了,總使他透不過氣來,「我常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但在同時,「我終於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所以「偏要向這
黑暗與虛無作絶望的抗戰」。這一部《野草》,便是這樣一種心情的記錄。
五、《野草》所流露的精神和它所表現的氣氛是比較的陰暗與消沉的,同時也偏于激憤的,惟其因為暴露或是揭發了陰暗,因而也就更顯得他的激憤,不過,這些實質,還是戰斗的,而且是積極的,應該肯定的。
六、毛澤東同志對魯迅高度的評價,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的骨頭是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他向着敵人衝鋒陷陣,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這完全是正確的;但是,魯迅的偉大的成就,是經歷了大矛盾、大苦悶、大戰鬥,終於看清了「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的偉大曆程才達到的。而這一偉大的歷程的心靈的記錄,特別是心靈的這一偉大曆程的轉折點,就完全反映在這一部《野草》當中。《野草》的精神應該從這種地方去探索吧!
——許傑《〈野草〉精神試論》
關於《野草》在藝術方面獨特的創造,我們僅從三個方面與波特萊爾、屠格涅夫作一點粗淺的比較和分析。
一、在思想境界上,表現了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嶄新高度。魯迅《野草》所表現的革命內容和自我解剖精神,反映了與波特萊爾、屠格涅夫的作品完全不同的時代內容和階級要求,而是同魯迅「五四」時期整個戰鬥所體現的方向一致的。這個方向,就是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野草》達到新的思想高度,說明魯迅在吸取異域的營養中,不僅要有「拿來主義」的氣概,還必須有推陳出新的匠心。要在藝術上別出心裁,作家僅僅有先進的立場和世界觀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把這些思想通過新穎的藝術構思和獨創的抒情形象表現出來。
二、在藝術方法上,體現出了象徵主義方法和現實主義方法兩者的結合。在散文詩的創作方法上,波特萊爾以象徵主義為主,也有寫實方法的應用;屠格涅夫也用象徵方法,但更多的是現實主義明朗的筆調。在《野草》創作中,魯迅為了達到含蓄蘊藉而又真切自然的藝術效果,便吸取了象徵方法與寫實方法的優點。有時更多地運用象徵方法暗示隱喻自己的思想,有時又更多地運用現實主義的描寫抒發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