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164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明代散文

第164頁 / 共257頁。

 大小:

 第164頁

朗讀:

江米蒸熟後搗碎做成的餅。[6]僉qiān:僉事。官名。憲:對當官的人的尊稱。

致政:歸還所執掌的權力。即辭官。[7]質疑:詢問疑難問題。[8]湯茗:茶水。


  

[9]少宰:官名。明時俗稱吏部侍郎為少宰。[10]執爨cuàn此處指燒火做飯。[11]經史釋老方技:經書、歷史、佛教、道教、方術、各種技藝。

[12]羔雉:羊羔、野鷄。[13]因削其草:於是刪削了他的詩稿。[14]名理:名教、理學。[15]蘊藉:含蓄而不外露。

[16]固而不陋:固執而不孤陋寡聞。[17]恆業:固定的產業。[18]裡中兒:家鄉的小孩。[19]干請:有所求而請託於人。

[20]「皎皎」兩句:語出《詩經.小雅.白駒》。此詩是為諷刺統治者不能任用賢人而作。白駒:指騎着白馬的賢人。[21]「獨寐」兩句:語出《詩經.衛風.考槃》。

此詩諷刺統治者不能任用賢人,使賢人隱居在偏僻的地方。寤言:醒來說話。矢:通「誓」,發誓。弗諼xuān:不忘記。

[22]概:風度、節操。[23]吳:江蘇一帶。饒:富饒。[24]清貞:清高有節操。

介特:孤高,不隨俗流。流風:遺風。穆如:嚴肅的樣子。[25]「空谷」兩句:用《白駒》《考槃》詩中的賢人隱士來比喻邢量,是很相稱的。

[26]先曹:先輩。[27]遺民:改朝換代後不仕新朝的人。[28]養和靖躁:頤養調合性情,平息躁氣。[29]汪汪:形容人的氣度寬弘。

[30]恬泊處約;恬靜淡泊、居處簡約。[31]皭jiào然不滓:潔淨而不被污染。[32]厥:他的。[33]肖:像。

枝:枝系,分支。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別號湛持,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的曾孫。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中狀元。明思宗崇禎初年官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死後謚文肅。著有《姑蘇名賢小記》。

本文選自《古今文綜》第二十六冊。文章 通過具體事例,描述了布衣邢量淡泊自如的生活和孤傲不群的個性。此外還描寫了邢量的學生朱存理和孫子邢參深受邢量風範影響的情況,更襯托出邢量不同尋常之處。作者對「幽人隱士」的情操表示了由衷的讚許。

徐伯鷹《天目游詩記》序.王思任

嘗欲佞吾目[1],每歲見一絶代麗人,每月見一種異書,每日見幾處山水。逢阿堵舉卻[2],遇紗帽則逃入深竹,如此則目著吾面,不辱也。徐伯鷹鐵脊萬丈,突中時魔,大纛出鎮[3],短後削歸[4],絶無矜拂之意[5]。每至我草亭,談諧索酒,玄對會稽千萬峰,輒半響痴去。

無何[6]。伯鷹出走,兩月不晤,忽從天目言旋[7],以記繪其像,以詩綉其神;吾讀之若瀑落冰壺,若霞飛鶴背,若半夜招提[8]。妙香清梵[9],夢魂猶冷;若坐我于老岩古壁之下,嚼梅蕊,嗅雪蘭,時有山鳥贈舌;又若松風溪月,謖謖溶溶也[10]。伯鷹曰:「色易衰,書易倦,無斁無妒[11],世間惟山水。

吾偶思天目,即抽脛詣之[12],以雨濛故,僅放只眼。”嗟乎!造物何常,人心不足。使當日生人之初,增設四眼,盡如蒼頡[13],猶以為未供其觀也;使人人而皆只眼,與玉壟分面稱孤[14],則亦相安無越思矣。伯鷹曰:「然,吾第欲還我雙眼[15]。

所願一眼如天,一眼如海。」問曰:「何須恁底睜大[16]?」曰:“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17]。」

註釋:

[1]佞nìng:逢迎討好。此處是諧謔口氣。[2]阿ē堵:即「阿堵物」,典見《世說新語.規箴》。代稱錢。

舉:全,皆。卻:推辭不受。[3]纛dào:此指軍中的大旗。[4]短後:衣的後幅較短,便于動作。

軍裡指軍衣。削xuē歸:削跡而歸,即隱居。[5]矜:自負賢能。拂:通「弼」。

輔正。也指輔佐之人。[6]無何:不久。[7]言:助詞。


  
無義。[8]招提:梵語。後用作寺院的別稱。[9]梵:梵語音譯詞梵摩等略稱,意為寂靜、清靜。

[10]謖謖:風聲。溶溶:水盛。[11]斁:厭棄。[12]脛:腿。

詣:往,到。[13]蒼頡:傳說始創文字的人。[14]玉壟:道家語。指鼻。

[15]第:但,且。[16]恁底:即「恁地“。如此。[17]伊:你。

這句意思是:看你“只眼」的樣子。

本文選自《王季重十種》。王思任,自號謔庵,性好諧謔;其文章也「出言靈巧,與人諧謔,失口放言,略無忌憚」。張岱《王謔庵先生傳》這篇為徐伯鷹詩文而作的序,就顯示出這一特色。文章開篇就以諧謔的口氣,列舉如何使「目著吾面,不辱也」,表明了自己愛美人、愛異書、愛山水,卻輕錢財、賤官職的個性。

繼而描寫徐伯鷹與其性格相合的交往,並以一連串形象的比喻稱許徐伯鷹天目的詩文。結尾仍以「目」為由頭,引出二人相互戲謔之辭,令人啞然失笑。

序《山歌》.馮夢龍

書契以來[1],代有歌謡,太史所陳[2],並稱風雅[3],尚矣[4]。自楚騷唐律[5],爭妍競暢[6],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于詩壇,於是別之曰山歌,言田夫野豎矢口寄興之所為[7],薦紳學士家不道也[8]。唯詩壇不列,薦紳學士不道,而歌之權愈輕[9],歌者之心亦愈淺。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譜耳[10]。

雖然,桑間、濮上[11],國風刺之[12],尼父錄焉[13],以是為情真而不可廢也。山歌雖俚甚矣[14],獨非鄭、衛之遺歟[15]?且今雖季世[16],而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抑今人想見上古之陳于太史者為彼,而近代之留於民間者如此,倘亦論世之林云爾[17]。

若夫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18],其功于《掛枝兒》等[19],故錄《掛枝詞》而次及《山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