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56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明代散文

第56頁 / 共257頁。

 大小:

 第56頁

朗讀:

合歡何勞勞,訣別何草草。旦暮不相知,百年安能保。」且曰:「我死寄生於枚氏子,仍名皋,後十五年與汝相見于茂陵,不吾避也[12]。」遂以卓氏僮百人,錢百萬,嫁時衣被財物,還文君。

文君泣目盡腫,作誄哀之,辭曰:「良人本豪族,艷藻何翩翩。作賦羞鴛枕,催妝落碧鈿。何期結髮意,入門遽棄捐[13]。殺身良不易,抆血亦空煎[14]。


  

佇俟靈之至,夢中訴纏綿。」喪畢,遂歸王孫家,而司馬相如適從梁倦遊歸。相如為樑上客,孝王選國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妻之。屢欲妻相如,相如心慕文君,必得娥眉如卓氏,故不屑也。

及聞文君新寡好音,遂與臨邛令赴王孫召,以琴心挑之。侍者監牛酒賜相如車騎,相如因厚遺,通慇勤。侍者語文君曰:「求鳳者,相如也。」竊從戶窺,心悅,夜亡奔相如。

初皋欲作《上林賦》[15],已屬稿半。既心不樂曰:「子虛,虛言也。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亡是公者,亡是人也。

空華無蒂,鏡蕊難攀,殆不詳,焚之。」文君語相如,相如曰:「庸何傷!南箕翕舌,織女七襄[16],比興之流耳。」卒成賦。而相如年亦不長。

相如奏賦為郎,攜文君居茂陵。時吳郡枚乘子皋[17],亦待詔金馬門,頗省憶前身事。後相如病消渴死。枚皋以鬼事見文君,文君業失身相如,不願見也。

垂簾為鼓琴一曲,曰:「故夫雖有言,幽明路隔,愧不同衾,得同穴足矣。」文君再寡,猶在盛顏。居頃,家僮多竊資逃。文君作誄哀相如,鬱鬱不得志死。

枚皋送其喪還臨邛,與故夫合葬焉。

註釋:

[1]卓文君: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早年居蜀時,臨邛富室卓王孫之女文君,新寡好音。相如因以琴心挑之,文君隨其私奔,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2]程鄭:漢朝人,居臨邛,以冶鑄致富。[3]巴寡婦清:秦朝人,其夫得丹穴,擅利數世,她能守家業,用財自衛。

[4]弱冠:特指二十歲,也用來指少年。《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5]綣如:情意深厚,難捨難分的樣子。[6]齒若編貝:比喻牙齒整齊美麗。

編貝,上古以貝作裝飾品,用繩穿在一起。[7]張禹:漢代經學家,漢元帝時給太子講授《論語》。性奢侈,買田多至四百頃。[8]戴宗:漢朝沛人,字子平,官至九卿,受《易》學于張禹,弟子中惟他能入後堂。

[9]棘枳:惡木。[10]消渴疾:糖尿病。[11]要以死:相約同死的意思。[12]不吾避也:不要迴避我,即不要藉故不見我。

[13]遽棄捐:很快丟棄了我。這裡指他過早地死去。[14]抆血:揩拭血淚。抆,揩拭。

[15]《上林賦》:司馬相如著。上林苑在今陝西長安、盩厔、鄠縣界。原是秦朝舊苑,漢武帝擴建之,苑中養禽獸,供皇帝打獵。後文「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是此賦中虛構的人名。

[16]南箕翕舌,織女七襄:皆為《詩經》中的藝術語言。《小雅.大東》:「維南有箕,載翕其舌。」「跂彼織女,終日七襄。」[17]枚乘:西漢辭賦家,著《七發》,文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吳客探問,用音樂、飲食、田獵、觀濤、論道等七個方面的事來勸說,指出腐朽生活的危害,一層一層地啟發。

太子受到感動,出了一身大汗,病就立刻好了。

顧涇凡小辨軒記.湯顯祖

凡天下從大而視小不精,從小而視大不盡,此夫以識為大小者。居明不可以見暗,在暗可以見明,此夫以境為辨塞者也。惟道「顯諸仁,藏諸用[2]」。其藏也復,其顯也辨。

物無非用,用無非仁。逝而反,廣而微。非心之所為也,道也有然。而舉九德之卦[3],復若小焉耳。

言復者,莫辨于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4]。以能慮止者,復也,不復不止。止而慮,則其辨也。天下而反之身心意,遞相復也,遞相小也。


  
而意復于知,復于知則彌小耳,乃又在乎格物[5]。物,天下之物也。格,則其辨也。心不在焉,乃至視不見,聽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不在者,不復也。不復,雖食味聲色不可知,而又奚辨焉。

學道者,因「至日閉關」之文[6],為主靜之說。夫自然之道靜,知止則靜耳,安所得靜而主之。《象》曰:「商賈不行,後不省方。」此非主靜之言也。

環天下之辨於物者,莫若商賈之行,與夫後之省方,何也?合其意識境界,與天下之物遇而後辨。夫遇而後辨,固有所不及辨者。若夫不行而行,不省而省,所謂自然之辨也與。

然則聖人何小乎復而大乎乾?復之小,乾之小也。乾之大,復之大也。乾大而明始終,復小而辨於物,其知一也。聖人于顏氏子問仁,告之曰:「克己復禮為仁[7]。

」此亦顯仁藏用之說。至視聽言動皆復,而天下之能事畢矣。故曰「不遠復」,「有不善有嘗不知[8]」。

吾友涇凡君,懷顏氏之資,幾學《易》之年,有意乎是,以名居。稱名以小而取數大,予故廣其義以貽之,具以諗于諸君子知復之所在者。

註釋:

[1]顧涇凡:顧允成,字涇凡。理學家。晚明東林黨人顧憲成之弟。[2]「顯諸仁」二句:語本《易.繫辭上》。

[3]九德:古謂聖賢所具備的九種優良品德。《書.皋陶謨》:「皋陶曰:『寬而粟、柔而立、願而恭、秘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4]「莫辨于」二句:《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5]格物:推究事物之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