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下 - 142 / 192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明史 下

第142頁 / 共192頁。

 大小:

 第142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吳訥,字敏德,常熟人。父遵,任沅陵簿,坐事系京師。訥上書乞身代。事未白而父歿,訥感奮力學。

永樂中,以醫薦至京。仁宗監國,聞其名,命教功臣子弟。成祖召對稱旨,俾日侍禁廷,備顧問。


  

洪熙元年,侍講學士沈度薦訥經明行修,授監察御史。敬慎廉直,不務矯飾。宣德初,出按浙江,以振風紀植綱常為務。時軍犯逃者,往往令家人妄訴,逮系至千人。訥請嚴禁,即冤不得越告。從之。繼按貴州,恩威並行,蠻人畏服。將代還,部民詣闕乞留。不許。五年七月,進南京右僉都御史,尋進左副都御史。

正統初,光祿丞董正等盜官物,訥發之,謫戍四十四人。右通政李畛者,奉使蘇、松,行事多不謹。訥微誡之,畛不悅,誣訥稽延詔書等事。訥疏辯。互為台省所劾,俱逮下獄,既而釋之。英宗初禦經筵,錄所輯《小學集解》上之。四年三月,以老致仕,以硃與言代。

訥博覽,議論有根柢。于性理之奧,多有發明,所著書皆可垂于後。歸家,布衣蔬食,環堵蕭然。周忱撫江南,欲新其居,不可。家居十六年而卒,年八十六。謚文恪,鄉人祀之言偃祠。

硃與言,字一鶚,萬安人。永樂九年進士,授湖廣按察僉事。宣德中遷四川副使。合州盜起,督吏目熊鼎斬六十餘人,賊勢遂衰。事聞,擢鼎合州同知。雅州妖人為亂,與言執送京師,境內以寧。正統元年召為南京右副都御史,入代訥領院事。年老致仕,卒。與言剛方廉慎,為政務大體。數建白,多切時弊。家居門庭清肅,鄉人有不善,惟恐與言知之。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召修《永樂大典》。書成,還任。用師逵薦,還太常博士。帝謂曰:「劉履節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輕予人也。」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歷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踰年實授。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闢,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公雖位塚宰,然未嘗立朝。願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恆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有宋時縣令楊時湖堤遺蹟。驥倡修螺山、石岩、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人賴之。居恆布衣糲食,不殖生產。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隷訶之。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裡居,與裡人稠處,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禦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後進。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驥生平學行醇篤,心術正大。諳世事,國體。致仕二十餘年,年九十八歲,四方仰德,有如卿雲。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讀前史,有以歸老賜祿畢其身者,有尊養三老五更者,有安車蒲輪召者,有賜幾仗者,上齒德也。驥齒德有餘,爵在上卿,可稱達尊。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謚文靖。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饑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許之。蕭山民德驥不已,詣闕請祀于德惠祠,以配楊時。制曰「可」。

魯穆,字希文,天台人。永樂四年進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跡不入州府。比謁選,有司饋之贐,穆曰:「吾方從仕,未能利物,乃先厲州裡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監國,屢上封事。漢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報,然直聲振朝廷。

遷福建僉事。理冤濫,摧豪強。泉州人李某調官廣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酖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訴于官,所司納林賂,坐訴者,系獄久。穆廉得其實,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無子,以侄為後,晚而妾生子,因析產與侄,屬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兒非叔子,逐去,盡奪其貲,妾訴之。穆召縣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兒中。咸指兒類允文,遂歸其產。民呼「魯鐵面」。時楊榮當國,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貸。榮顧謂穆賢,薦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僉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還,以疾卒。命給舟歸其喪。

始穆入為僉都御史,所載不過囊衣,尚書吳中贈以器用,不受。至是中為治棺衾,乃克殯。子崇志,歷官應天尹,廉直有父風。


  

耿九疇,字禹范,盧氏人。永樂末進士。宣德六年授禮科給事中。議論持大體,有清望。

正統初,大臣言兩淮鹽政久壞,宜得重名檢者治之,於是推擇為鹽運司同知。痛革宿弊,條奏便宜五事,著為令。母喪去官,場民數千人詣闕乞留。十年正月起為都轉運使。節儉無他好,公退焚香讀書,廉名益振,婦孺皆知其名。

以事見誣,逮下吏,已,得白,即留為刑部右侍郎。屢辨疑獄,無所撓屈。禮部侍郎章瑾下獄,九疇及江淵等議貶其官。瑾婿給事中王汝霖銜之,與同官葉盛、張固、林聰等論刑部不公。九疇、淵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嬉笑自如,不宜居職。時景帝新立,急於用人,置汝霖等不問,瑾如奏。鳳陽歲凶,盜且起,敕往巡視招撫。奏留英武、飛熊諸衛軍耕守,招來流民七萬戶,境內以安。

兩淮自九疇去,鹽政復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尋敕錄諸府重囚,多所平反。十月命兼撫江北諸府。

三年三月代陳鎰鎮陝西。都指揮楊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疇劾之。詔按治,且命諸邊如得青者,具劾以聞。邊將請增臨洮諸衛戍,九疇言:「邊城士卒非乏。將帥能嚴紀律,賞罰明信,則人人自奮。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邊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輒徙入塞。九疇言:「邊將所以禦寇,衛民也。今使民避寇失業,安用將帥?」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帥罪。

四年,布政使許資言:「侍郎出鎮,與巡按御史不相統,事多拘滯,請改授憲職便。」乃轉右副都御史。大臣鎮守、巡撫皆授都御史,自九疇始。有旨市羊角為燈,九疇引宋蘇軾諫神宗買浙燈事,事乃寢。災異求言,請帝延儒碩,公賞罰,擇守令,簡將帥。優詔報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