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菊花與劍 - 193 / 197
文化類 / 班尼迪 / 本書目錄
  

菊花與劍

第193頁 / 共197頁。

 大小:

 第193頁

朗讀:

��所存在的,作為行為基礎的,對生活的看法。在這樣比較之下,一個美國人就能看出日本人行為的猛烈擺動並不是自相矛盾,而是有其社會文化傳統觀念體系在後面。這本書正是一個美國人類學家以自己的文化同日本的文化作比較研究的結果。美國因為不瞭解日本國情而吃了珍珠港被襲的大苦頭,就下工夫研究日本國情而得到戰後對日政策的成功。這是值得注意的。這本書正是從美國人和日本人對待戰爭的不同看法講起的(第二章)。我們看了這樣的比較,對書中講的日本文化和在背後作為對照的美國文化都可增進一點瞭解。

至於書中具體內容當然本文不能作介紹。這裡只隨手提出一兩點。例如她說,日本文化就是日本文化,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孔夫子的。在日本大概除了少數虔誠的和尚以外,沒有人真相信「涅磐」(寂滅)是最大幸福。她又說,日本是等級森嚴的,「各就各位」(第三章題)的社會中人的結合(其實這也可說是指「各安本分」,「安分守己」),既同美國的自以為「人人平等自由」想法不同,也不同於印度的乃至中國式的「種姓」制度。她指出日本人的洗熱水澡乃是一種享受,上下風靡,不可缺少。這使我明白了關於日本到處都是「風呂屋」(浴室)的描寫,以及從前中國人下澡堂中吃點心和談事情的習慣。從這些小事中看出人生觀、世界觀以及一個民族的傳統社會心理,這卻是需要經過文化人類學的科學訓練的。我也由此明白了一些日本小說和電影中的描寫。我覺得,研究文藝的人最好也能有一點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知識。


  

順帶我還想談另外兩本書。雖然談不上同這本書有什麼聯繫,但作為與比較文化研究有關的書,似乎也不妨講幾句。至於社會心理學,本文就不談了。

一本是法國人馬松-烏爾色(Paul Masson-Oursel)寫的《比較哲學》(Comparative Philosophy,1926)。另一本是海曼(Betty Heimann,大概是德國人)寫的《印度哲學和西方哲學》(Indian and Western Philosophy,1937)。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