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230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230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230頁

朗讀:

北宋的城市經濟較唐代有進一步的發展。唐代的長安、洛陽,住宅區的坊巷和市區分開,黃昏後坊門鎖閉,禁止夜行,市區交易也只能在白天進行。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早就有繁盛的夜市,坊和市的界限也被突破了。當時洛陽、揚州和南宋的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情況也相類似。隨着城市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和娛樂的需要,在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等大都市裡出現了一些群眾遊藝場性質的「瓦肆」或「瓦子」,經常演出說話、說唱、雜劇、院本等藝術,使兩宋時期的話本小說、說唱諸宮調和戲曲,繼承唐代通俗文學的發展,取得更其重要的成就。由於這些作品的對象是占市民階層中最大多數的手工業工人和小商人,這些作品的作者也大都生活在市民階層之中,熟悉許多小市民的生活和思想面貌,這就在他們的作品中較多地反映市民階層的生活和他們反對封建壓迫的鬥爭。決定於作品內容的要求,作品的故事情節愈見曲折,對人物聲音笑貌的描繪更其細緻,語言也愈來愈接近口語。這是從《碾玉觀音》、《錯斬崔寧》等話本小說,以及《宣和遺事》裡有關晁蓋、吳加亮等英雄人物的描繪裡可以清楚地看到的。

當時中國國內除北宋外,還有由契丹族在東北地區建立的遼,由黨項族在甘肅、寧夏地區建立的西夏。遼、夏在和宋人的長期交往中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封建文化,在國內建立學校,培養人才。夏人雖有自己的文字,在與宋人交往時卻用漢文。遼君臣有不少還能用漢文寫詩。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更繼承了北宋的文學成就而有所發展。當時北方中國人民反抗女真貴族的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出於人民鬥爭的需要,民間流行的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發展得較好,為後來元人雜劇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金人院本都已失傳,但從《輟耕錄》所載院本名目看,其中如「禾下(農民)家門」、「大夫(醫生)家門」、「先生(道士)家門」、「卒子(兵士)家門」、「邦老(強盜)家門」、「都子(乞丐)家門」、「秀才(士子)家門」等,牽涉到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和生活,且已有鶯鶯、柳毅、裴少俊等的故事戲。至于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對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的影響就更其顯著了。


  

金國從建立初期到中葉的數十年間,遺留下來的詩文大多數是一些文學侍從之臣的作品,雖文詞組織工麗,而內容很少可取。直到金王朝覆滅的前夕,詩文創作傾向才有比較明顯的改變,憂時傷亂成為許多作家共同的主題。「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過晉陽故城書事》),通過當時金源著名詩人元好問的這些作品,不但深切反映了國家民族的災難,還寫出了人民和妥協投降派截然不同的堅決鬥爭精神。


第十三章 晚唐五代詞


第一節 詞的起源、發展和民間詞


  
詞大約是在初盛唐產生(註:關於詞在何時產生的問題,目前文學史研究者的說法尚不一致。我們根據崔令欽《教坊記》和《舊唐書·音樂志》的有關記載,以及初盛唐時期出現的個別詞調,如沈全期的〈回波樂〉、唐玄宗的〈好時光〉等,認為它在初盛唐產生是比較可靠的。)、從中唐以後流行起來的新詩體。詞即歌詞,它跟樂府歌辭的辭是一個字,本指一切可以合樂歌唱的詩體。唐代稱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詞為「曲子詞」,後來簡稱為詞。這就是我們今天用以跟詩或曲對稱的詞。

詞有許多調子,每調有一個名稱,如〈菩薩蠻〉、〈念奴嬌〉等。由於配合不同的樂曲歌唱,每調的句數、每句的字數,以及用韻的位置、字聲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比之五七言詩,詞最顯著的特點是絶大多數詞調的句子都長短不齊,因此又稱為「長短句」。為了樂曲的反覆吟唱,每調一般分為上下二闋,稱為上闋、下闋,或上片、下片。也有不分闋的單調,如〈十六字令〉、〈望江南〉等小令。至于分作三片、四片的長調,如〈瑞龍吟〉、〈鶯啼序〉等,就更少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