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自然選擇的基本問題將在第四章裡詳加論述;到那時我們就會看到,自然選擇怎樣几乎不可避免地致使改進較少的生物大量絶滅,並且引起我所謂的「性狀分歧」(DivergenceofChuracter)。在下一章我將討論複雜的、所知甚少的變異法則。在接着以下的五章裡,將對接受本學說所存在的最明顯、最重大的難點加以討論;即:第一,轉變的難點,也就是說一個簡單生物或一個簡單器官怎麼能夠變化成和改善成高度發展的生物或構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的問題,即動物的精神能力。
第三,雜交現象,即物種問雜交的不育性和變種間雜交的能育性,第四,地質紀錄的不完全。在第十一章,我將考察生物在時間上從始至終的地質演替。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將討論生物在全部空間上的地理分佈。在第十四章,將論述生物的分類或相互的親緣關係,包括成熟期和胚胎期。
在最後一章,我將對全書做一扼要的複述以及簡短的結束語。
如果我們適當地估量對生活在我們周圍許多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深刻無知的,那麼,關於物種和變種的起源至今還保持着曖昧不明的狀況,就不應該有人覺得奇怪了。誰能解釋某一個物種為什麼分佈範圍廣而且為數眾多,而另一個近緣物種為什麼分佈範圍狹而為數稀少?然而這等關係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因為它們決定着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現在的繁盛,並且我相信也決定着它們未來的成功和變異。至于世界上無數生物在地史的許多既往地質時代裡的相互關係,我們所知的就更少了。雖然許多問題至今曖昧不明,而且在今後很長時期裡還會曖昧不明,但經過我能做到的精密研究和冷靜判斷,我毫無疑慮地認為,許多博物學家直到最近還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過的觀點——即每一物種都是獨立被創造出來的觀點——是錯誤的。
我完全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所謂同屬的物種都是另一個普通已經絶滅的物種的直系後裔,正如任何一個物種的世所公認的變種乃是那個物種的後裔一樣,而且,我還相信自然選擇是變異的最重要的、雖然不是唯一的途徑。
第一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變異性的諸原因——習性和器官的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相關變異——遺傳——家養變種的性狀——區別物種和變種的困難——家養變種起源於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物種——家鴿的種類,它們的差異和起源——古代所依據的選擇原理及其效果——家養生物的未知的起源——有計劃的選擇和無意識的選擇——人工選擇的有利條件。
變異性的諸原因
就較古的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來看,把它們的同一變種或亞變種的各個體進行比較,最引起我們注意的要點之一,便是它們相互間的差異,一般比自然狀況下的任何物種或變種的個體間的差異為大。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是形形色色的,它們長期在極不相同的氣候和管理下生活,因而發生了變異,如果我們對此加以思索,勢必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此種巨大的變異性,是由於我們的家養生物所處的生活條件,不像親種在自然狀況下所處的生活條件那麼一致,並且與自然條件有些不同。又如奈特(AndrewKnight)提出的觀點,亦有若干可能性;他認為這種變異性也許與食料過剩有部分的關係。似乎很明顯,生物必須在新條件下生長數世代才能發生大量變異;並且,生物體制一經開始變異,一般能夠在許多世代中繼續變異下去。
一種能變異的有機體,在培育下停止變異的例子,在記載上還沒有見過。最古的栽培植物,例如小麥,至今還在產生新變種;最古的家養動物,至今還能迅速地改進或變異。
經過長久研究這問題之後,據我所能判斷的來說,生活條件顯然以兩種方式發生作用——即直接作用於整個體制或只作用於某些部分,以及間接作用於生殖系統。關於直接作用,我們必須記住,在各種情形下,如近來魏斯曼教授(Prof.weismann)所主張的,以及我在《家養狀況下的變異》裡所偶然提到的,它有兩種因素:即生物的本性和條件的性質。前者似乎更重要;因為,據我們所能判斷的來說,在不相似的條件下有時能發生几乎相似的變異;另一方面,在几乎一致的條件下卻能發生不相似的變異。這些效果對於後代或者是一定的,或者是不定的。
如果在若干世代中生長在某些條件下的個體的一切後代或差不多一切後代,都按照同樣的方式發生變異,那未,這效果就可看作是一定的。但是對於這樣一定地誘發出來的變化範圍,要下任何結論則極端困難。然而許多細微的變化,例如由食物量所得到的大小,由食物性質所得到的色澤,由氣候所得到的皮膚和毛的厚度等,則几乎無可懷疑。我們在鷄的羽毛中看到的無數變異的每一變異,必有某一有效的原因;如果同樣的原因,經歷許多世代,同樣地作用於許多個體,那末所有這些個體大概都會按照一樣的方式進行變異。
製造樹癭的昆蟲的微量毒液一注射到植物體內,必然會產生複雜的和異常的樹癭,這事實向我們指出:在植物中樹液的性質如果起了化學變化,其結果便會發生何等奇特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