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出,果見一神人坐馬上,馬後縶博徒二十餘人。天未明,已至邑城,門啟而人。至衙署,城隍南面坐,喚人犯上,執籍呼名。呼己,並令以利斧斫人將指(
10),乃以墨朱各涂兩目(
11),游市三周訖。抑者索賄而後去其墨朱,眾皆賂之。獨周不肯,辭以囊空;押者約送至家而後酬之,亦不許。押者指之日:「汝真鐵豆,炒之不能爆也!」遂拱手去,周出城,以唾濕袖,且行且拭。及河自照,墨朱未去;掏水盥之,堅不可下,悔恨而歸。
先是;趙氏婦以故至母家,日暮不歸,夫往迎之,至谷口,見婦臥道周。
睹狀,知其遇鬼,去其泥塞,負之而歸。漸醒能言,始知陰中有物,宛轉抽拔而出。乃述其遭,趙怒,遽赴邑宰,訟李及周,腰下,李初醒;周尚沉睡,狀類死。宰以其誣控,答趙械婦,夫妻皆無理以自申,越日,周醒,目眶忽變一赤一黑,大呼指痛。視之,筋骨已斷,惟皮連之,數日尋墮。目上墨朱,深入肌理。見者無不掩笑(
12). 一日,見王大來索負(
13). 周厲聲但言無錢,王忿而去,家人問之,始知其故。共以神鬼無情,勸償之,周齦齦不可(
14),且曰:「今日宮宰皆左袒賴債者,陰陽應無二理,況賭債耶!」次日,有二鬼來,謂黃公子具呈在邑,拘赴質審;李信亦見隷來,取作間證(
15):二人一時並死;至村外相見,王、馮俱在。李謂周日:「君尚帶赤墨眼,敢見官耶?」周仍以前言告。李知其吝,乃曰:「汝既昧心,我請見黃八官人,為汝還之。」遂共詣公子所。李人而告以故,公子不可,曰:「負欠者誰,而取償子子?」出以告周,因謀出資,假周進之。周益忿,語侵公子。鬼乃拘與俱行。無何,至邑,入見城隍。城隍呵日:「無賴賊!涂眼猶在(
16),又賴債耶!」周日:「黃公子出利債,誘某博賭,遂被懲創。」城隍喚黃家仆上,怒曰:「汝主人開場誘賭,尚討債耶?」仆曰:「取資時,公子不知其賭,公子家燕子谷,捉獲博徒在觀音廟,相去十餘里。公子從無設局場之事。」
城隍顧周日:「取資悍不還,反被捏造!人之無良,至汝而極!」欲答之,周又訴其息重。城隍日:「償幾分矣?」答云:「實尚未有所償。」城隍怒
日:「本資尚欠,而論息耶?」答三十,立押償主。二鬼押至家,索賄,不令即活,縛諸廁內,今示夢家人。家人焚楮錠二十提(
17),火既滅,化為金二兩、錢二千。周乃以金酬債,以錢賂押者,遂釋令歸。既蘇,臀瘡墳起,膿血崩潰,數月始痊。後趙氏婦不敢復罵;而周以四指帶赤墨眼,賭如故。
此以知博徒之非人矣!
異史氏曰:“世事之不乎,皆由為官者矯在之過正也。昔日富豪以倍稱之息折寺良家子女(
18),人無故息者(
19);不然,函刺一投,則官以三尺法左袒之(
20).故昔之民社官(
21),皆為勢家役耳。迨後賢者鑒其弊,又悉舉而大反之。有舉人重資作巨商者(
22),衣錦厭粱肉,家中起樓閣、買良沃。
而競忘所自來。一取償,則怒目相向。質諸官,官則日:「我不為人役也。‘是何異懶殘和尚,無工夫為俗人拭淚哉(
23)!余嘗謂昔之官諂,今之官謬;諂者固可誅,謬者亦可恨也。、放資而薄其息,何嘗專有益於富人乎?」
張石年宰淄川(
24),最惡博。其涂面游城,亦如冥法,刑不至墮指,而賭以絶。蓋其為官,甚得鈎距法(
25). 方簿書旁午時(
26),每一人上堂,公偏暇,裡居、年齒、家口、生業,無不絮絮問,問已,始勸勉今去。有一人完稅繳單,自分無事,呈單欲下。公止之,細問一過,日:「汝何博也?」
其人力辯生乎不解博。公笑日:「腰中尚有博具。」搜之,果然。人以為神,而並不知其何術。
【註釋】
(
1) 敖戲,遊戲。此指賭博。
(
2) 葉子,紙牌。明代稱玩紙牌為葉子戲。
(
3) 撩零,猶言。賭博。唐李肇《國史補》卷下《敘博長行戲》:「博徒強各個勝謂之撩零,假借分畫謂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謂之乞頭。」
(
4) 放利債,借錢與人,收取利息。
(
5) 大錢,清康熙年間鑄造大制錢、小制錢。大制錢又稱大錢,每千文作銀一兩;小制錢又稱小錢,每千文作銀七錢。一提:一串,一千文為一串。
見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
6) 慤(què確)直:忠厚耿直。
(
7) 署保:署名作保。
(
8) 祟,鬼神予人的災禍。
(
9) 椓杙(zhu òy ì琢藝):敲入木橛。椓,敲擊。杙,一頭尖的短木,俗稱木撅。
(
10)將指:中指。《左傳。宣公四年》:「子公之食指動。」孔穎達疏:「五指之名日巨指、食指、將指、無名指、小揩也。」
(
11)墨朱:黑色和紅色。
(
12)掩笑:掩口而笑。
(
13)索負:討債。
(
14)齦齦(y ínyín 銀銀),同「齗齗」,爭辯貌。
(
15)間證,中證。
(
16)涂眼猶在:此據二十四卷抄本,原本作「徒眼猶在」。
(
17)格錠:祭奠用的紙錢。
(
18)倍稱之息:加倍的利錢。
(
19)人無敢息,謂人們恐懼,嚇得氣也不敢出。息,呼吸。
(
20)三尺法: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征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
21)民社官:地方官。
(
22)舉人重資:借取別人大量資本。
(
23)「何異懶殘和尚」二句,懶殘和尚,指唐衡岳寺高僧明瓚禪師,因其性懶而食殘,故號懶殘和尚。明人翟汝稷《水月齋指月錄》記載:唐詩宗使人詔請明瓚禪師,他零涕垂膺,使者見之而笑,今拭涕。他回答說:「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也。」
(
24)張石年:張嵋,字石年,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康熙二十五年任淄川令。見乾隆《淄川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