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344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344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344頁

朗讀:

綜觀環球各國,三十年來,莫不以興教勸學為安內攘外之基。崇學者積治以富強,虛偽者積衰以貧弱。事如操券,成效炳然,則今日廣勵學堂,誠屬自強本計。惟是施行宜為之次第,條理必致極精詳。近日風氣日開,士崇新學,詞林郎署,願就同文館肄業者,頗不乏人。外間各省書院,亦多有斟酌時宜,于肄業經古以外,增加算學製造諸課者。臣衙門于去年十二月議復,御史陳其璋推廣學堂奏內,請旨飭下沿海將軍督撫,于已設學堂者量為展拓,未設學堂者擇要仿行,聽令官紳集資奏明辦理。亦即該侍郎所謂推廣學校勵人才而資禦侮之意。業經奉旨通行各省遵辦在案。如內地各府縣紳耆,聞風向慕,自可由督撫酌擬辦法,或就原有書院,量加程課,或另建書院肄業專門。果使業有可觀,三年後由督撫奏明該衙門,再行議定章程,請旨考試錄用,以昭激勸。其藏書樓、儀器院、譯書館三節,均可于新立學堂中兼舉並行。西人報例,有專話時務者,有專談藝學者。時務之報,譯者尚多,藝學之報,譯者寥寥,而為用甚廣,亦不妨令學堂中選擇譯之,以收知新之助。凡此皆朝廷所樂為鼓舞,惟在地方官之勸導有方。而興學校以嘉惠士林,要仍視人士之樂於向學。若地方自安僻固,無意講求,雖加提倡,固亦無益也。

該侍郎所請,選派遊歷一節,與臣衙門奏派同文館學生出洋學習所議章程,大意略同。遊歷誠多多益善,而過多又慮經費之難支。應請嗣後遊歷諸學生,由學堂選派者,即由學堂籌給資斧。由商局選派者,即由商局籌給資斧。出洋時仍由督撫給與文憑,到洋後仍由出使大臣一體照料。推廣之中,仍存限制,庶幾事無窒礙,可以經久長行。


  

以上各節,均系就臣衙門奏定成案,量與擴充。如蒙俞允,恭俟命下,即由臣衙門通行各省,責令實力奉行,以期得收實效。至該侍郎所請于京師建設大學堂,係為擴充官書局起見,應請旨飭下管理書局大臣,察度情形,妥籌辦理。所有臣衙門遵議緣由,理合恭摺具呈,伏乞皇上聖鑒,訓示遵行。謹奏。

☆高鳳謙○翻譯泰西有用書籍議

有聲音而後有言語,有言語而後有文字。然五方之聲音,長短高下清濁疾徐,既萬有不齊;言語文字即因以俱異。有王者起,患天下之不一,以同文為先。於是讀書之士,挾方寸之簡,上下千年,縱橫萬里,無所不可通。夫而後中國之文字彙于一。其環中國而處者,如日本、朝鮮各邦,雖用中國之文字,猶不能無所異同。況泰西遠絶數萬里,千歲未通者耶?互市以來,天下競尚西學,競習西文。然而音義詭異,則學之難也。教授乏人,則師之難也。由官設學,則周遍之難也。由民自學,則經費之難也。文義深遠,則成功之難也。國不一國,則兼通之難也。惟以譯書濟之,則任其難者;不過數十人,而受其益才,將千萬人而未已。

泰西有用之書,至蕃至備。大約不出格致政事兩途。格致之學,近人猶知講求。製造局所譯,多半此類。而政事之書,則鮮有留心。譯者亦少。蓋中國之人,震于格致之難,共推為泰西絶學。而政事之書,則以為吾中國所固有,無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國之患,患學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固不專在格致也。況格致之學,各有附隷。非製造之人不能學。即學之亦無所用。且需儀器以資考驗,非徒據紙上之空談。若夫政事之書,剖析事理,議論時政,苟通漢文者,無不能學。果能悉力考求各國政事之得失,兵力之強弱,邦交之合離,俗尚之同異,何國當親,何國當疏,何事足以法,何事足以戒,無不了了于胸中,遇有交涉之事,辦理較有把握。即欲興一新治,亦不至事事仰鼻息於人,或反為愚弄。此翻譯政事之書所以較之格致為尤切也。


  

譯書之要有二:一曰辨名物。泰西之於中國,亙古不相往來。即一器一物之微,亦各自為風氣。有泰西所有,中國所無者。有中國所有,泰西所無者。有中西俱有,而為用各異者。至名號則絶無相通。譯者不能知其詳,以意為之名。往往同此一物,二書名異。且其物為中國所本有者,亦不能舉中國之名以實之。更有好更新名,強附文義,以為博通。令人耳目炫亂,不知所從。宜將泰西所有之物,如六十四原質之類,及一切日用常物,一一考據。其于中國所有者,以中名名之,中國所無者,則遍考已譯之書,擇其通用者用之。其並未見于譯書者,則酌度其物之原質,與其功用,而別為一名。凡泰西所用之物,用中字西字詳細臚列,刊為一書,頒佈通行。後之譯者,以此為準,不得更改。其他權衡度量,國各不同,亦宜定為一表。如英磅合中權若干,法邁合中尺若干,詳為條舉,以附前書之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