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近期要訪問南非。印僑們覺得這是一個極好機會,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向張伯倫提出要求,為在南非的僑民爭取應得的合法的權益。
甘地一到南非的德班,就立即着手準備備忘錄,以便儘快遞送到張伯倫手裡。然而初次與張伯倫的會晤,甘地卻大失所望。張伯倫來到南非,只在乎爭取英人和波爾人對英國政府的民心,而把印度僑民一點也不放在眼裡。
「你知道,”張伯倫對甘地說:“英國政府對自治領土是沒有什麼控制的。你們的疾苦看來是確實的。我將盡我的力量幫助你們,但是如果你們想生活在歐洲人中間,你們就得儘可能和他們友好相處。」
甘地感到,張伯倫是個老辣的政客,他的態度雖然帶有文雅而坦率的一面,但是他的話裡分明表現出英國政府對殖民地國家實行強權政治不可動搖的一面。已經成熟並擁有了鬥爭經驗的甘地偏偏不信你那個邪。張伯倫即往德蘭士瓦訪問。甘地也就通過朋友弄到許可證迅速趕到那裡為當地的印僑準備備忘錄。
這裡的亞洲人事務部以為甘地沒有獲得許可證,按照政府頒佈的維持和平法令,密謀準備拘捕甘地。但是官員們一瞭解,才知道甘地是持許可證而來的。於是他們又採取其他方法設法阻止甘地與張伯倫見面,便提出要當地僑團提供代表團代表名單。甘地與另一位印僑領袖鐵布賽去見亞洲人事務部的負責人。
那位長官態度極其惡劣地對甘地說:「你不知道你無權到這裡來嗎?你所得到的許可證是人家發錯了。你不能算作一個落戶的印度人,你一定得回去。你不能在這裡等候張伯倫先生,亞洲人事務部特地成立起來,就是為了保護這裡的印度人。你走吧!」說完,便把甘地趕了出來。
隨後亞洲人事務部向印僑團寄來一封信,明確要求把甘地名字從印度代表團名單中除掉。甘地經過再三考慮,為了不致影響印度人的請願活動,便勸僑團領袖同意找喬治·戈夫萊律師來代替甘地率領代表團前去請願。
僑團有人為此埋怨甘地,認為當初印度人不應幫助英國人打贏波爾戰爭。但甘地卻有另外的想法。他認為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在約翰內斯堡成立事務所,為印度人甚至整個亞洲人壯膽服務,打掉亞洲人事務部那幫官員的囂張氣焰。事務所經過註冊成立後,甘地馬上着手收集亞洲人事務部兩個官員在當地敲詐勒索的罪證並向法院控告他們的罪行。
由於陪審團的開脫,法院雖然沒能判處他們有罪,但是當地政府深深感到甘地及其僑團不好惹,將兩人革職。
從
1903年起,甘地開始與通神學人士有了友好往來,經常與朋友誦讀《瑜伽經》、《瑜伽論》、《瑜伽修多羅》、《古蘭經》、《聖經》。《薄伽梵歌》對他更有吸引力。他几乎每天都背誦其中一兩首。而且把幾首《薄伽梵歌》寫在紙上貼在牆上,隨時誦背。
他把《薄伽梵歌》作為行為準則。這段時間,甘地也同歐洲人有了密切的交往。他的思想和行為「按照神靈的指示」,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所有接觸的歐洲人中間,他最推薦的是史麗絲小姐。
她是甘地的速記員。剛來時才
17歲。甘地後來回憶與她的交往時評價說她:「其品格像水晶一樣瑩潔,其膽識可以使戰士失色。」在進行非暴力鬥爭那段時間,几乎所有的領導人都被抓進監獄,多虧她繼續領導了這個運動。
1904年,馬丹吉特先生與甘地一起共同創辦《印度輿論》周刊,開辦了一所印刷廠。刊物由曼蘇克拉爾·納扎先生任主編,甘地負責經營。事實上,刊物的總負責人是甘地。甘地為刊物付出了很大心血。
從創辦起,每期几乎都有甘地的文章,宣傳他的主張,宣傳非暴力抵抗運動的原理和實踐,在印僑中間產生廣泛影響,成為印僑親密的夥伴。
這段時間,甘地無意中讀到了英國哲學家約翰·魯斯金的著作《給那後來的》。書中三個觀點對他啟發很大。這三個觀點是:
1.個人的好處包含在眾人的好處之中;
2.律師的工作同理髮師的工作具有同樣價值,因為依靠工作謀生是人們共有的權利;
3.勞動的生活,即種地人和做手工的人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生活。甘地打算把這些原則付諸行動。
他準備開闢一個農場。在那裡每個人都要勞動,領取同樣的生活費,無論屬於什麼人種膚色和國籍,每月一律支取三英鎊生活費。《印度輿論》周刊也將搬到農場去辦,印刷所也同樣如此。這個想法得到很多人支持,很快就籌集到
1000英鎊資金,一個星期便買下了
20英畝土地。
這裡有一股清幽的泉水,有遍山的果林,離杜爾班只有二
4英里,離火車站只有
2英里,生活交通都極為方便。這個農場取名叫鳳凰村。
到鳳凰村建立,甘地已到南非又是一年,原來答應妻子一年內回去。現在各方面事業正處在鼎盛時期,要回國成為不可能了。於是他決定把妻、兒接到南非。妻、兒在船上發生了一點意外。
八歲的三兒子因與船長玩耍折斷胳膊。一到家,甘地不請醫生,堅持用土療和水療為兒治傷,居然痊癒。鳳凰村很快發展成小村莊,逐漸興旺起來,不少人在這裡定居,開始繁殖。對待孩子們的教育,甘地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