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上 - 297 / 455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舊唐書 上

第297頁 / 共455頁。

 大小:

 第297頁

朗讀:

綿谷 漢葭萌縣地,蜀為漢壽縣。晉改晉壽縣,又分晉壽置興安縣。隋改興安為綿谷。南齊于壽縣置西益州,後樑改為利州

胤山 隋義清縣。天寶元年八月,改為胤山


  

嘉川 隋屬靜州。貞觀十七年,割屬利州

葭萌 漢縣。蜀為漢壽,晉改晉壽,江左改晉安。隋改為葭萌,取漢舊名

益昌 後魏分晉壽縣置京兆縣,後周改為益昌

景谷 漢白水縣地。宋置平興縣,隋改為景谷。武德四年,置沙州,割龍州之方維來屬。沙州領景谷、方維二縣。,貞觀元年,廢沙州,以景谷屬利州,仍省方維縣併入。

通州上 隋通川郡。武德元年,改為通州,領通川、宣漢、三岡、石鼓、東鄉五縣。以宣漢屬南并州。二年,置新寧、思來二縣。三年,以東鄉屬南石州。又為通川總管府,管通、開、蓬、渠、萬、南並、南石、南鄰八州。通州領通川、三岡、石鼓、新寧、思來五縣。八年,以廢南石州之東鄉縣來屬。貞觀元年,以廢南并州之宣漢來屬,又省思來入通川。其年,廢萬州,以永穆來屬。貞觀五年,廢都督府為下州。長安二年,升為中州。開元二十三年,升為上州。天寶元年,改為通川郡。乾元元年,復為通州。舊領縣七,戶七千八百九十八,口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三。天寶,戶四萬七百四十三,口十一萬八百四。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里,去東都二千八百七十五里。

通川 漢宕渠縣地,分置宣漢縣,屬巴郡。後魏改為石城縣。梁于縣置萬州,元魏改為通州。隋為通川縣

永穆 宕渠地,梁置永康縣,隋改為永穆。武德元年,屬巴州。二年,置萬州,蜀割巴州之歸仁,置諾水、廣納、太平、恆豐四縣,並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貞觀元年,廢萬州,以歸仁屬巴州,廣納屬壁州,永穆屬通州。廢太平、恆豐二縣入永穆

三岡 隋舊縣

石鼓 後魏置

東鄉 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分置下蒲、昌樂二縣屬之。八年,廢南石州,省昌樂入石鼓、下蒲入東鄉

宣漢 隋舊。武德元年,置南并州,又置東關縣隷之。貞觀元年,廢南并州,省東關入宣漢。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屬通州

新寧  武德二年,分通川縣置,治新寧故城。貞觀八年,移治賨城。巴渠永泰元年六月,分石鼓縣四鄉置巴渠。

洋州下 隋漢川郡之西鄉縣。武德元年,割梁州三縣置洋州。四年,又置洋源縣。天寶元年,改為洋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洋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一萬八千六十。天寶領縣五,戶二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三百二十七。在京師南八百里,至東都二千里。

西鄉 本漢成固縣地,蜀立西鄉縣。後魏于此置洋州,以水為名

黃金 漢安陽縣地,屬漢中郡。後魏置黃金縣,水名也。隋縣治巴嶺鎮,貞觀三年,移于今治

興道 隋興勢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為興道

洋源 武德七年,分西鄉縣置

真符 開元十八年,分興道置華陽縣。天寶七年,改屬京兆,仍改為真符。十一年,還屬洋川郡。

合州中 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為合州,領石鏡、漢初、赤水三縣。三年,又置新明縣。天寶元年,改為巴川郡。乾元元年,復為合州。舊領縣四,戶一萬四千九百三十四,口五萬二百一十。天寶領縣六,戶六萬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萬七千二百二十。在京師南二千四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三百里。

石鏡 漢墊江縣,屬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東宕渠郡及石鏡縣,又改郡為合州,涪、漢二水合流處為名

新明 武德二年,分石鏡置

漢初 後魏清居縣,隋改漢初

赤水 隋分石鏡置

巴川 開元二十三,割石鏡、銅梁二縣置

銅梁 長安三年置。初治奴侖山南,開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

集州下 隋漢川郡之難江縣。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陽、長池、白石三縣來屬。又置平桑縣,凡領五縣。八年,以符陽、白石屬壁州。貞觀元年,廢平桑縣。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長池二縣。八年,又割壁州之符陽來屬。十七年,又割廢靜州之地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符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集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寶領縣三,戶四千三百五十三,口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師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二千六百里。

難江 漢宕渠縣地,後周改為難江。梁立東巴州,恭帝改為集州。以水為名


  
符陽 漢縣。武德元年,屬集州。三年,改屬壁州。貞觀八年,復還集州

地平 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狄平縣。二年,改狄平為地平。其年,置靜州,領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縣。貞觀十七年,廢靜州,嘉川屬利州,大牟、清化屬巴州,地平屬集州。

巴州中 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為巴州,領化城、清化、曾口、盤道、永穆、歸仁、始寧、奇章、安固、伏虞、恩陽、白石、符陽、長池十四縣。其年以符陽、長池、白石屬集州,以安固、伏虞屬蓬州,清化屬靜州。二年,割歸仁、永穆置萬州。貞觀元年,廢萬州,以歸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清化郡。乾元元年,復為巴州。舊領縣七,戶一萬九百三十三,口四萬七千八百九十。天寶領縣十,戶三萬二百一十,口九萬一千五十一。至京師二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八十二里。

化城 後漢漢昌縣。梁改為梁大縣,後周改為化城縣。後魏置大谷郡。隋置巴州于縣理

盤道 後魏置

清化 隋屬巴州。武德元年,于清化縣界木門故地置靜州。領清化、大牟二縣。其年,又置地平縣。六年,移靜州于地平縣。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隷靜州。貞觀十七年,廢靜州,以清化縣屬巴州

曾口 梁置。隋縣治戴公山。神龍元年,移治曾溪

歸仁 梁置平州,隋改為歸仁縣。武德二年,屬萬州。貞觀元年,屬巴州

始寧 梁置,以山為名

奇章 梁置,縣東八里有奇章山

恩陽 梁置義陽縣,隋改為恩陽。貞觀十七年廢。萬歲通天元年,復置

大牟 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縣東三里有大牟山

七盤 久視元年分置。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