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觀止譯注 - 484 / 555
古典散文類 / 吳楚材 / 本書目錄
  

古文觀止譯注

第484頁 / 共555頁。

 大小:

 第484頁

朗讀:

那夥人又移到別處拉開場子,選擇一塊草淺坡平的地方,揀去瓦石,然後將長木連接成高蹺,離地面約八尺高。一名男子踩在上面,臉上敷着粉墨,搖着扇子又唱又笑,大步行走顯得非常自如,並且還不時跳躍,接着更是揮舞大刀,迴旋轉身都非常合乎節拍。這個節目,我們家鄉及江南一帶時常可以見到,甚至有高達一丈多的,但只能步行而不能跳舞。最後他們架起軟繩,高一丈左右,長二丈多,一個小女孩踩上去,手裡拿着一根竹竿,兩頭拴着石塊,就像秤桿一樣保持平衡,走到繩索盡頭,就倒行回來,時而仰臥,時而單足而立,時而仰身而行,時而扛着竹竿如挑擔而行,時而又墜落以足掛繩重新躍起。下面的人擊鼓歌唱而伴和着她,通過說白一一報出表演的名目。這個節目演得時間最長,大約有十刻鐘光景。女孩下來,另一名婦女要來一塊手帕矇住雙眼裝成瞎子,翻身跳上繩索,假作看不見的模樣,來回摸索着舉步,時而跌倒像要掉下去,時而左右搖晃似乎非常害怕,演了好久才結束。她也是手裡拿着竹竿,而且拴着的石塊更重,為的是保持平衡。

剛登場時,觀眾見他們如此驚險,都為之嚇得兩腿發抖,頭髮直豎,目眩頭暈,又驚又怕唯恐他們跌下來。樹廬叟觀察場上的演員,則都是從容不迫地保持着鎮靜,既使是八歲小孩也顯得非常專心謹慎,就像前代儒士修身養性時的莊重恭敬,又像和尚在靜心打坐。這都是心志專一以後才達到的。他們一心用於練習技藝,苦思苦想地進行刻苦的訓練,一再失敗而不改變目標,研究動作成功的關鍵從而適應它的情勢,終於找到了用力的部位所在;又反覆練習了很久,直到非常純熟絶無絲毫差錯,才開始拿出來公開表演,這時就是拿天下難度最高的動作來讓他們做,也都會變得極其簡單。看來哪怕是細小的技術也自有它的道理啊!由此可以知道,極精巧的技藝來源於極平凡的訓練,因為用意志凝聚了他的精神,用這種精神啟動了他的天賦,這不是輕率從事、很快招致失敗的人所能做得到這樣的。這層意思莊子是知道的,但因為他愛惜自身而不肯用於天下;張儀、蘇秦也是知道的,卻以欺弄別人的國家作為演習,想要貪圖富貴結果自己毀滅了自己的身軀或名聲。莊子所稱讚的宜僚弄丸、庖丁解牛、駝子捉蟬、紀渻子養鷄,直至伯昏瞀人站在千仞懸崖的小路上,向後倒退行走,腿跟几乎有二分露在懸崖之外;呂梁山的男子在三十仞高的瀑布之下游泳,湍急的流水衝出的泡沫直達四十里以外;沒有哪件事不是這樣,因為他們的精神凝聚而不分散啊。樹廬叟又掃視周圍的觀眾,這些人時間久了也就忘記了演員是在表演驚險的動作,而覺得他們和在平坦大道上沒有什麼兩樣,因為精神上與他們完全融化在一起了。厲害啊,習慣真能改變人啊。


  

那人對樹廬叟說,祖先是從河南來到零陵的,技藝流傳下來已有三代,徒弟達一百多人。家裡雖有幾畝薄田,卻不勝賦稅勞役的負擔,於是帶著他的妻子、以及妻子兄弟的妻子,哥哥的兒子,抱在懷中的幼孩,奔走四方賣藝以求餬口,倘有餘錢還可供奉田賦。所到的江蘇、浙江、廣西、雲南、貴州,長城以外的邊界地方,都是挑擔步行,也不向別人借用表演器具。所以熟悉各地的草木特性,有時拾取來補充食糧的不足,也用來喂養他們的幼兒。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