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觀止譯注 - 386 / 555
古典散文類 / 吳楚材 / 本書目錄
  

古文觀止譯注

第386頁 / 共555頁。

 大小:

 第386頁

朗讀:

金溪縣人方仲永,世代務農。方仲永五歲時,還不認得筆墨紙硯,一天忽然哭閙着索要這些東西。他父親很奇怪,就向近鄰借來給他。方仲永馬上寫下了四句詩,並且寫上自己的名字。那詩表達了孝養父母,團結宗族的意思,詩被鄉裡一位讀書人拿去閲讀。從此以後,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作詩題,方仲永就能揮筆立就。詩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達到一定水平。鄉裡人對他非常器重,並漸漸對他的父親也禮待起來,有的施捨錢財給他。方仲永父親覺得這是件有利可圖的事,就每天攜帶仲永向鄉裡人到處乞討,不讓他進校學習。

我很久就聽聞此事了,明道年間,我跟從父親回到家鄉,曾于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們叫他作詩,已經與我過去所聽聞的水準不能相比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家去,問起方仲永,人們告訴說:「他已天才泯滅,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我認為:方仲永的聰明穎悟,是上天賦予的。他有天賦,比起力學而成的人要優越得多;然而最終還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為沒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結果。他的天資是那樣的好,只因為沒有受到教育培養,尚且淪為普通人一樣;現在一般說來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養,恐怕會連一個平常人都不如吧?

(丁如明)

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闢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選自《四部叢刊》本《臨川先生文集》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覺得與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議論國事時常常意見不同,這大概是由於我們改採取的方法不同的緣故吧。即使想要勉強多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因此只是很簡略地覆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後來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後或許能諒解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