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474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宋詞鑑賞

第474頁 / 共521頁。

 大小:

 第474頁

朗讀:

「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讚,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痴男怨女。

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彷彿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倖脫網後,想未來之路萬裡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裡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後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託大雁殉情後的淒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但現在這裡卻簫鼓絶響,只餘煙樹,一派淒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為用」楚些「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

」何嗟及「即嗟何及。《詩經·王風》中有」何嗟及矣,「元詞本此。」山鬼「」啼風雨「本自《楚辭·九歌·山願》」杳冥冥兮羌書晦,東風飄兮神買雨。「這裡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淒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地妤「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

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讚。」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弔。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淒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水龍吟  元好問

素丸何處飛來,照人只是承平舊。

兵塵萬裡,家書三月,無言搔首。

幾許光陰,幾回歡聚,長教分手。

料婆娑桂樹,多應笑我,憔悴似,金城柳。

不愛竹西歌吹,愛空山、玉壺清晝。

尋常夢裡,膏車盤谷,拏舟枋口。

不負人生,古來惟有,中秋重九。

願年年此夕,團欒兒女,醉山中酒。

元好問詞作鑒賞

化用前人成句,典故,藉以抒發自己之情懷。這首詞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表達效果。自金宣宗貞祐元年(1213)以來,元好問因避兵亂而幾經輾轉。顛沛流離,移家登峰後才稍微安定。

孤身一人在汴京為官,夜深難眠,偶一舉頭,才知又到了中秋!開頭二句「素丸何處飛來。」飄逸而至,素丸依舊,和承平時候一樣,然物是人非。披一身皓月,想「家書三月」,卻只能「無言搔首」。詞人化用為人們所熟知的杜甫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更簡潔地傳達出自己的感受。

「幾許光陰,幾回歡聚」,由家書而陷入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其樂融融的溫磬氣氛似乎就在身邊,觸手可及。然唱隨一筆「長教分手」,卻原來是離亂分散後的偶聚,卻原來是小聚後又一次長別,續來不由人不頓過悲涼!今日月圓,再憶歡聚,悲何以堪!「婆娑桂樹」又怎能不笑我憔悴二容顏呢?(「金城柳」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恆公(溫)證,經金城,見前為浪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不愛竹西歌吹,愛空山,玉壺清晝」表明詞人不慕榮華,獨愛清幽的情懷。

遠離塵囂的空山明月,澄澈朗宇,不才是詞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嗎?隱居盤谷,孥舟于枋口,是多麼的悠閒愜適呀!盤谷為唐李願隱居之地,韓愈《送李願·日盤谷序》云:「膏吾車寫林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倘佯。」詞人概括成「膏車盤谷,」者以自己的向住「枋口」,據《新唐書·地理志》孟州濟源縣有枋口堰。太和五年,河陽節度使溫于此疏濬古秦渠,以灌溉濟源等四縣田,水邊弩舟,亦閒暇適情之事,然這只是夢中的事,現實生活中,只有中秋,重九的親人團圓,給人一點生之快樂,因此,但願年年中秋,歲歲重九,以享受天倫之樂,不負此生。《景德傳燈錄》卷八載襄州龐居士偶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活。

」作者概括為「團欒兒女」句,含意是非常蘊藉的。

●沁園春·除夕  元好問

再見新正,去歲逐貧,今年逐窮。


  

算公田二頃,誰如元亮;吳牛十角,未比龜蒙。

面目堪憎,語言無味,五鬼行來此病同。

鹽裡,似揚雄寂寞,韓愈龍鍾。

何人炮鳳烹龍,且莫笑先生飯甑空。

便看來朝鏡,都無勛業;拈將詩筆,猶有神通。

花柳橫陳,江山呈露,盡入經營慘淡中。

閒身在,看薄批明月,細切清風。

元好問詞作鑒賞

元好問于金亡後擺脫政治,過起遺民生活,立志著述。這首《沁園春》借除夕之夜,抒政治失意後專心致志于文學創作的情懷。以《沁園春》為詞牌,寫貧,寫窮,寫富,用典,用事,格局鋪陳,調性諧謔,得心應手地表現了這份情感。

上片引古事以抒懷。「再見新正,去歲逐貧,今年逐窮」,引楊雄《逐貧賦》,韓愈《送貫文》,總撫今之「逐貧」、「逐窮」之現狀。古時,「貧」指經濟拮据,「窮」指政治失意,此為互為見義,可見詞人失意時間之長,貧寒歲月之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