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蘇格拉底對生死的意義瞭解的十分透徹,這正和我國儒家所言的「未知生,焉知死」有相通之處。蘇氏以真實為中心,尋求善美的生活,並且執信靈魂不滅之說,故此,他隨時隨地都具有勇敢不怕死的氣魄。蘇格拉底對於他所自承的人生使命及生存的立場十分明了,而且責無旁貸地以干預全人類的命運為己任。柏拉圖在他的《申辯篇》中記述了有關蘇格拉底這方面的情況。
蘇格拉底為追求智慧而生存,並自稱為「愛智者”,他始終不渝地追求智慧,並且正視與細察自己與別人。蘇格拉底的這一信念及遵行的生活方式,不管在遇到何種困難或危險,即使面臨死亡,他也恪守不移,決不改變。蘇格拉底說過:“如果我拋棄了這種生活方式,你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將我帶到法庭。」
蘇格拉底不能迴避從得爾菲捧回來的神示,而且由衷地認為神示所述正是他的使命,他的後半生要傾盡全力探索人的心靈。為此,蘇格拉底常以冷靜的態度詢問雅典的青年:何謂名譽?何謂道德?何謂愛國?何謂德性?蘇格拉底與雅典青年交談總是問多於答,主要讓這些青年發表意見,思索問題,然後蘇格拉底言簡意賅地解說就能使青年們茅塞頓開。蘇格拉底的這些所作所為對雅典青年是富於啟示和教益的。但是適得其反,蘇格拉底關於問題的答案,他受雅典青年歡迎的程度,都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作為口實,以此羅織罪名,指控蘇格拉底「蠱惑青年」。
2勇敢參戰蘇格拉底在一生中曾經歷了兩次大的戰爭,其一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波希戰爭。這場戰爭始於公元前
492年,當時蘇格拉底尚未出生。這場戰爭是公元前
449年結束的,那時蘇格拉底
20歲。偉大的波希戰爭雖然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參戰,但也經受戰爭的洗禮,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其二是伯羅奔尼撒戰爭,這是一場以雅典為首的一方與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為另一方的戰爭,這是一場希臘世界內部的戰爭。在這兩場戰爭之間,即公元前
441年,蘇格拉底
29歲時還參加過赴薩摩斯島的遠征,第二年返回雅典。有關這次薩摩斯島的遠征的實際情況人們知之甚少。狄俄革涅斯·拉厄耳提俄斯對此有過極為簡略的記述:「蘇格拉底還很年輕時就同阿耳刻勞斯一塊兒離開雅典去過薩摩斯。」這句話是詩人伊翁說的,記錄在《哲學名家生平紀實紀聞》的
第2卷第23節 中。蘇格拉底所參加的遠征目的是進行軍事封鎖,因為那裡發生了叛亂。以下主要談蘇格拉底直接參加過的三次戰役。雖然這三次戰役都是希臘世界內部間的爭鬥,但雅典作為一個城邦,即是蘇格拉底的祖國,他要為雅典奉獻。
蘇格拉底堅信,有了雅典城邦才會有蘇格拉底,而不是有了蘇格拉底才會有雅典。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在公元前
431年正式爆發的,歷時
27年,在公元前
404年結束。這場大戰是古代希臘社會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雅典城邦從強盛走向衰落的關鍵。蘇格拉底是一名忠於雅典城邦,熱愛雅典的公民,他必然參加捍衛雅典的軍事行動。蘇氏的後半生几乎都是在這場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度過的。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第一階段,即在雅典和斯巴達訂立尼西亞和約之前,蘇格拉底入了伍,當的是重裝甲兵。他在征戰中英勇果決,吃苦耐勞,拯救戰友。蘇格拉底參加的是導致伯羅奔尼撒大戰爆發的波提狄亞戰役
公元前431—公元前430年,當時他還不到
40歲。波提狄亞原來屬雅典盟邦,但由於斯巴達等的唆使與支持叛離了雅典。
這樣,雅典派遣卡利亞斯先後率
70艘戰艦和
3000名重裝甲兵前往平叛,圍攻了兩年,城內饑饉遍處,甚至出現了人吃人駭人聽聞的可怕現象。波提狄亞被迫投降,那裡的人全部被驅逐到外地。這場戰爭極其殘酷,雅典方面的軍事指揮卡利亞斯也陣亡了。與蘇格拉底一塊參加戰斗的還有青年軍人阿爾喀比阿得斯。
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記錄了阿爾喀比阿得斯關於蘇格拉底英勇事蹟的生動描述:當軍隊被切斷供給時蘇格拉底忍饑挨餓,辛苦至極;在嚴寒中,別的軍人大多都用毛氈裹着身子禦寒,而蘇格拉底仍舊衣服破舊單薄,赤着腳在冰面上行走;在一次戰鬥中年輕的阿爾喀比阿得斯負了傷,蘇格拉底獨自殺開一條血路救了他出來;後來,將領們由於阿爾喀比阿得斯作戰英勇,決定頒發給他花環,而阿爾喀比阿得斯卻認為是蘇格拉底在戰場上救了他的命,應該把花環頒發給蘇格拉底,但蘇格拉底對此予以拒絶。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蘇格拉底第二次參加的是公元前
424年的德立安戰役,這時他
46歲。德立安是雅典北部鄰近優卑亞的城邦。雅典的軍隊在這裡與彼奧提亞人作戰,雙方各派出大約
7000名重裝甲兵,先後進行了兩次戰鬥。彼奧提亞人得到別的城邦的援助,最後利用火攻,大敗雅典的軍隊,雅典主將陣亡,潰敗的軍隊取海道逃回。
這場戰鬥表明雅典已呈敗勢。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引述了阿爾喀比阿得斯的回憶:雅典軍隊在德立安敗退時,拉凱斯將軍和蘇格拉底在混亂的隊伍中行進;蘇格拉底極為鎮靜,「昂首闊步,環顧四周”,由此,使戰友們的情緒得到穩定,於是順利撤回。柏拉圖在《拉凱斯篇》中記述了拉凱斯將軍盛讚蘇格拉底為了城邦的榮譽表現得十分沉着堅毅,他說:“要是人們都像蘇格拉底那樣,我們城邦的光榮就能得以維繫,大潰退也就不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