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第
233講:吳王夫差既退于黃池①,乃使王孫苟告勞于周②,曰:「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③,被甲帶劍,挺鈹搢鐸④,以與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舉⑤。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于郢⑥。王總其百執事⑦,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亂⑧,是以復歸於吳。今齊侯壬不鑒於楚⑨,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⑩。簦笠相望于艾陵。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歸不稔于歲,余沿江溯淮,闕溝深水,出於商、魯之間,以徹于兄弟之國。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于下執事。」周王答曰:「苟,伯父令女來,明紹享余一人,若余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禍,遭民之不祥(
11),余心豈忘憂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歷年以設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註釋】
①黃池: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②王孫苟:吳國大夫。③闔廬:即吳王闔閭,公元前
514至前
496年在位。④鈹:一種形如刀的兩刃劍。鐸:一種大鈴,軍中用來指揮士兵,宣佈命令。⑤楚昭王:楚國國君,公元前
515至前
489年在位。柏舉:古地名。位於楚國境內。其地在今湖北省麻城縣,公元前
506年吳國在柏舉擊敗楚昭王的軍隊。⑥郢:楚國國都,其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⑦百執事:指百官。⑧夫概王:吳王闔閭的弟弟。⑨壬:齊簡公的名字。公元前
484至前
481年在位。⑩汶:水名,詳見前注。博:古地名。春秋齊邑。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
11)不祥:指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篡位,周敬王出奔的事。
【譯文】
吳王夫差從黃池盟會返回後,使派王孫苟向周天子報功,說:“過去楚國人不遵守禮儀,不共同承擔天子的貢賦,疏遠我們這些同姓諸侯國。我們先君闔閭不願寬赦容忍這種行為,披甲佩劍,拿起武器,指揮軍隊,與楚昭王在中原柏舉一帶展開激戰。上天賜福給吳,楚軍被打敗,楚昭王逃離本國,吳軍攻進楚國的國都。闔閭集合楚國的百官,讓他們恢復對社稷的祭祀。因為闔閭和弟弟夫概王關係不好,夫概王在國內作亂,所以才回到吳國。現在齊侯壬不吸取楚國的教訓,也不共同承擔向天子納貢的義務,疏遠我們這些同姓諸侯國。我夫差不願寬赦容忍這種行為,披甲佩劍,拿起武器,指揮軍隊沿著汶水北上去攻打齊國的博邑,冒雨在艾陵與齊軍交戰。上天賜福給吳,齊軍被打敗。我夫差怎敢自誇,其實是周文王、周武王賜福給吳國啊。回國後不等莊稼成熟,我又沿江溯淮河而上,挖掘長溝,直抵宋國和魯國,
來溝通同姓諸侯國。我夫差終於能成就大事,冒昧地派王孫苟向您的手下官員報告。”周天子回答說:「王孫苟,吳伯父派你來,說明他要繼承先君的傳統擁戴我,我嘉勉他的做法。過去周王室遭逢天降之禍,王子朝率民眾作亂,我心裡哪能忘記憂患,不僅是憂慮下面的諸侯不安寧哩。現在吳伯父說:『與我同心合力。』他如果真能這樣做,那真是我的福氣啊。希望他健康長壽,他的德行真是偉大啊!」
勾踐滅吳夫差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