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語譯註 - 117 / 203
中國古代史類 / 劉知幾 / 本書目錄
  

國語譯註

第117頁 / 共203頁。

 大小:

 第117頁

朗讀:

晉文公二年的春天,文公派左、右二軍東下,駐紮在陽樊。右軍在溫地俘虜了昭叔,把他殺死在隰城。左軍去鄭國迎接周襄王。襄王返回了周的東都,在郟城定居下來。襄王特設甜酒款待,賜給文公祭肉、幣帛。文公請求死後用隧道墓葬,襄王沒有允許,說:「這是天子所用的葬禮,國家不可以有兩個天子,否則無法實施政令。」賜給文公南陽地區所屬的陽樊、溫、原、州、陘、、組、攢茅等八邑的田地。陽樊人不願歸服。文公派軍隊包圍了它,準備屠殺陽樊的百姓。倉葛大喊說:「你幫助周襄王恢復王位,是為了遵循周禮呀。陽樊人由於不熟悉你的德教,而不接受你的命令。你就要屠殺他們,這不是又違反了周禮嗎?陽樊人有夏、商的後代和遺留下來的法典,有周王室的軍隊和民眾,有仲山甫一樣的守官,即使不是官員,也都是王室的父兄甥舅。你安定周王室卻屠殺周的親族,百姓怎麼會依附呢?我私下鬥膽向軍吏陳說此情,請您仔細地考慮考慮!」晉文公說:「這是君子所說的話啊。」於是就下令放陽樊的百姓出城。

文公伐原


  

121講:文公伐原①,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②,而原請降。

【註釋】

①原:姬姓小國,在今河南濟源北。②孟門:原國地名,在原城附近。

【譯文】

晉文公出兵討伐原國,命令攜帶三天的口糧。到了三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晉軍撤退。這時探子出城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軍吏將這一情況彙報給晉文公,文公說:「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麼來使喚人民呢?信義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於是晉軍便撤離了原國,到了附近的孟門地方,原國便宣佈投降了。

文公救宋敗楚于城濮

122講: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①,公率齊、秦伐曹、衛以救宋。宋人使門尹班告急於晉②,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則宋絶,告楚則不許我。我欲擊楚,齊、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軫曰③:「不若使齊、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分曹、衛之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齊、秦。齊、秦不得其請,必屬怨焉,然後用之,蔑不欲矣。」公說,是故以曹田、衛田賜宋人。令尹子玉使宛春來告曰④:「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舅犯慍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必擊之。」先軫曰:「子與之。我不許曹、衛之請,是不許釋宋也。宋眾無乃強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難以擊人。不若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是故拘宛春于衛。子玉釋宋圍,從晉師。楚既陳,晉師退舍,軍吏請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師老矣,必敗。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聞之:戰鬥,直為壯,曲為老。未報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眾莫不生氣,不可謂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楚眾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⑤,果戰,楚眾大敗。君子曰:「善以德勸。」


  
【註釋】

①楚成王:楚國國君,名熊頵,公元前671至前626年在位。②門尹班:宋國大夫。③先軫:晉國的中軍主將,因封于原,故又稱原軫。④令尹:官名,楚國所設置的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子玉:楚國的令尹,名成得臣,子玉是他的字。宛春:楚國大夫。⑤城濮:衛地名,在今山東甄城西南。一說在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附近。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