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亨利·米勒
1891年
12月
26日生於紐約一個德裔裁縫的家庭。亨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因為逃避德國的兵役而來到紐約的,儘管像許多來到美國的德國移民一樣,他們很快就被美國社會同化了,但是我們從亨利·米勒的創作與言論中,仍然可以看到德國文化的許多影響。在這方面,亨利·米勒既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又同歐洲文化,尤其同德國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對人生與社會的哲理思考,往往顯示出德國思想家的某些特點,有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與敏鋭而豐富的想象力,後來,在
1930年至
1939年這近十年中,他又長期生活在法國,對歐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所以,他對西方文化、西方現代文明的批判不僅立足於美國,而且立足于歐洲,有一定的普遍性。
亨利·米勒的父親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修養的裁縫鋪老闆,後來又嗜酒成性,亨辛·米勒出生後不久,全家從曼哈頓搬到東河對岸的布魯克林,居住在工廠和小商小販中間。成長中的亨利·米勒所處的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都不十分優越,亨利·米勒也沒有受過很高的正規教育,他
1909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兩個月後即放棄學業,然後從事過各種各樣的職業:水泥公司的店員、陸軍部的辦事員兼不拿薪水的《華盛頓郵報》見習記者、他父親裁縫鋪的小老闆、電報公司的人事部經理,以及洗碗工、報童,垃圾清理工、市內電車售票員、旅館侍者、打字員、酒吧招待、碼頭工人、體校教師、廣告文字撰稿人、編輯、圖書管理員、統計員、機械師、慈善工作者、保險費收費員、煤氣費收費員、文字校對員、精神分析學家,等等,有的工作他幹了甚至不到一天。豐富的生活經歷為亨利·米勒的創作提供了廣泛的素材,他在這些經歷中的深入觀察和各種深刻的感受又使他的創作不落俗套,既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又有富於哲理的思想內容,並以創新的形式加以表現,亨利·米勒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顯然比他的同時代美國作家要晚,而且成名也晚。年紀比他輕的海明威、福克納、菲茨傑拉德等作家,在
20年代都已小有名氣,或已有了相當的成就,而他那時候卻還在為生活奔忙。
他發表第
1部作品時已經四十三歲,也可謂大器晚成。在文學上成功得晚自有晚的好處,由於作家思想上已比較成熟,又有豐富的閲歷,見多識廣,所以更容易一上來就形成自己的風格,作品中反映的問題也往往更為尖鋭,更能一針見血。
亨利·米勒大概就是這樣一位作家。他曾自稱為「流氓無產者的吟遊詩人」,可以說,這是對他自己創作風格的最好描繪。
自從他發表第
1部作品《北回歸線》以來,他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批判風格,專寫一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通過他們來攻擊西方社會,並不惜使用污穢的語言。他所寫的這些人物大多是他自己在豐富的生活經歷中接觸過的,他所用的語言也是他所接觸的那一階層人普遍使用的語言。他通過他筆下那個表面粗野的社會來表達他對西方社會深思熟慮的看法。就這方面來講,他雖然比大多數作家出道晚,但一出道即顯示出他的優勢,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他所混跡的那個社會,他所接觸的三教九流,以及他所從事過的各種職業。
亨利·米勒對西方文化和西方社會的批判受到西方現代思想領域內尼采哲學思想和施本格勒關於西方文化沒落等學說的深刻影響。尼采如同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一樣,一直在試圖確主人的真正價值,但是,他深切地感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倫理道德、宗教及個人主義傳統不但沒有幫助人真正確立自己的價值,相反,卻使人越來越感到正在失去自我,正在受到強大的異己力量的無法擺脫的控制,人變得更加無恥、卑微、懦弱。
20世紀西方人普遍感到失去自我的痛苦,敏感的尼采在
19世紀中後期就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了,所以他提出:「成為你自己!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所想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亨利·米勒在同西方文化、西方社會的衝突中有着同樣的感受,所以他那種尋找自我、尋找家園的意識在創作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在《黑色的春天》一書最後說:「今晚我願意想一個人,一個孤獨的人,一個沒有姓名、沒有祖國的人,一個我所尊敬的人,因為他和你絶無共同之處,——這便是我自己。
今晚我將考慮我是什麼。」亨利·米勒由於親身經歷了
20世紀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文化的衝突,所以他那種失去自我、失去家園的感覺更為強烈。在西方社會裡,人可以有自己豪華的家,但仍然沒有自己精神的家園,因此,德國哲學家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沒落》一書對他有很大影響。施本格勒相信西方已經度過「文化」的創造階段,進入了反省和物質享受的階段。
未來將是無可輓回的沒落。亨利·米勒從西方的物質文明中看到了整個文化的沒落趨勢,他接受了施本格勒啟示性的觀點以後,更感到在這種趨向沒落的文化氛圍中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