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全集 - 193 / 462
古典散文類 / 王陽明 / 本書目錄
  

王陽明全集

第193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93頁

朗讀:

昔門人有讀《安邊八策》者。先生曰:「是疏所陳亦有可用。但當時學問未透,中心激忿抗厲之氣。若此氣未除,欲與天下共事,恐事未必有濟。



  

陳惟浚曰:「昔武宗南巡,先生在虔,奸賊在君側,間有以疑謗危先生者,聲息日至,諸司文帖,絡繹不絶,請先生即下洪,勿處用兵之地,以堅奸人之疑。先生聞之,泰然不動。門人乘間言之,先生姑應之曰:吾將往矣。一日,惟浚亦以問。

先生曰:吾在省時,權豎如許勢焰疑謗,禍在目前,吾亦帖然處之。此何足憂?吾已解兵謝事乞去,只與朋友講學論道,教童生習禮歌詩,烏足為疑!縱有禍患,亦畏避不得。雷要打,便隨他打來,何故憂懼?吾所以不輕動,亦有深慮焉爾!又一人使一友亦告急。先生曰:此人惜哉不知學,公輩曷不與之講學乎?是友亦釋然,謂人曰:明翁真有赤舄幾幾氣象。

愚謂《別錄》所載,不過先生政事之跡耳。其遭時危謗,禍患莫測,先生處之泰然,不動聲色,而又能出危去險,坐收成功。其致知格物之學至是,豈意見擬議所能及!」是皆《別錄》所未及詳者。洪感惟浚之言,故表出之,以為讀《別錄》者相發。

《復聞人邦正書》,裒刊《文教》,諸同門聚議不同久矣。有曰:「先生之道無精粗,隨所發言,莫非至教,故集文不必擇其可否,概以年月體類為次,使觀者隨其所取而獲焉!」此久庵諸公之言也。又以「先生言雖無間于精粗,而終身命意,惟以提揭人心為要,故凡不切講學明道者,不錄可也」。此東廓諸公之言也。

二說相持,罔知裁定。去年廣回舟中,反覆思惟,不肖鄙意竊若有附於東廓子者。夫傳言者不貴乎盡其博,而貴乎得其意。得其意,雖一言之約,足以入道;不得其意,而徒示其博,則氾濫失真,匪徒無益,是眩之也。

且文別體類,非古也,其後世侈詞章之心乎?當今天下士方馳鶩于辭章,先生少年亦嘗沒溺於是矣,卒乃自悔,惕然有志于身心之學;學未歸一,出入于二氏者又幾年矣,卒乃自悔,省然獨得于聖賢之旨;反覆世故,更歷險阻,百煉千磨,斑瑕盡去,而輝光煥發,超然有悟于良知之說。自辛巳年已後,而先生教益歸於約矣。故凡在門牆者,不煩辭說而指見本體,真如日月之麗天,大地山河,萬象森列,陰崖鬼魅,皆化而為精光;斷溪曲徑,皆坦而為人道。雖至愚不肖,一觸此體真知,皆可為堯、舜,考三王,建天地,質鬼神,俟百世,斷斷乎知其不可易也!有所不行者,特患不加致之之功耳。

今傳言者不揭其獨得之旨,而尚吝情於悔前之遺,未透之說,而混焉以誇博,是愛其毛而不屬其裡也,不既多乎?既又思之:凡物之珍賞于時者,久而不廢,況文章乎?先生之文,既以傳誦于時,欲不盡錄,不可得也。自今尚能次其月日,善讀者猶可以驗其悔悟之漸。後恐迷其歲月,而概以文字取之混入焉,則並今日之意失之矣。久庵之慮,殆或以是與?不得已,乃兩是而俱存之。

故以文之純于講學明道者裒為《正錄》,余則別為《外集》,而總題曰《文錄》。疏奏批駁之文,則又厘為一書,名曰別錄。夫始之以《正錄》,明其志也;繼之以《外集》,盡其博也;終之以《別錄》,究其施也:而文稽其類以從,時也。識道者讀之,庶幾知所取乎?此又不肖者之意也。

問難辯詰,莫詳于書,故《正錄》首書,次記,次序,次說,而以雜著終焉。諷詠規切,莫善於詩賦,故《外集》首賦,次詩,次記,次序,次說,次雜著,而傳志終焉。別錄則卷以事類,篇以題別,先奏疏而後公移。刻既成,懼讀者之病于未察也,敢敬述以求正。

乙未年正月。

【附】 編校文錄及匯刻全書姓氏

編輯《文錄》姓氏:

門人餘姚徐愛、錢德洪、孫應奎、嚴中,揭陽薛侃,山陰王畿,渭南南大吉,安成鄒守益,臨川陳九川,泰和歐陽德,南昌唐堯臣;

校閲《文錄》姓氏:

後學吉水羅洪先,滁陽胡松,新昌呂光洵,秀水沈啟原;

彙集《全書》姓氏:

提督學校巡按直隷監察御史、豫章謝廷傑;

督刻《全書》姓氏:


  

應天府推官、太平周恪,上元縣知縣、莆田林大黼,江寧縣知縣、長陽李爵。

增補序跋

三十八篇

傳習錄序

天地之間,道而已矣。道也者,人物之所由以生者也。是故人之生也,得其秀而最靈,以言乎性則中矣,以言乎情則和矣,以言乎萬物則備矣,由聖人至于途人一也。故曰:「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故古者大道之於天下也,天下之人相忘于道化之中,而無復所謂邪匿者焉。率性以由之,修道以誠之,皡皡乎而不知為之者,是故大順之所積也,以天則不愛其道也,以地則不愛其寶也,以人則不愛其情也,以物則不愛其靈也。聖人于此,夫何言哉?恭己無為而已矣。

至其後也,道不明於天下,天下之人相交於物化之中,而邪慝興焉。失其性而不知求,舍其道而不知修。斯人也,日入于禽獸之歸而莫之知也。是故萬物弗序而天地弗官矣。

聖人,生而知道者也;賢人,學而知道者也。其視天地萬物,無一而非我。而斯人之不知道也,若已推而入之鳥獸之群也。理有所不可隱,心有所不容忍,惡能已於言哉?故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