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全集 - 141 / 462
古典散文類 / 王陽明 / 本書目錄
  

王陽明全集

第141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41頁

朗讀:

吾子累然憂服之中,顧勞垂念至勤,賢即以書幣遠及,其何以當!其何以當!道不可須臾而間,故學不須臾而間,居喪亦學也。而喪者以荒迷自居,言不能無荒迷爾,學則不至于荒迷,故曰:「喪事不敢不勉。寧戚之說,為流俗忘本者言也。」喜怒哀樂,發皆中節謂和。

哀亦有和焉,發於至誠,而無所乘戾之謂也。夫過情,非和也;動氣,非和也;有意必于其間,非和也。孺子終日啼而不嗌,和之至也。知此,則知居喪之學,固無所異於平居之學矣。


  

聞吾子近日有過毀之憂,輒敢以是奉告,幸圖其所謂大孝者可也。

與林見素

執事孝友之行,淵博之學,俊偉之才,正大之氣,忠貞之節。某自弱冠從家君于京師,幸接比鄰,又獲與令弟相往複,其時固已熟聞習見,心悅而誠服矣。第以薄劣之資,未敢數數有請。其後執事德益盛,望益隆,功業益顯,地益遠,某企仰益切,雖欲忘其薄劣,一至君子之庭,以濡咳唾之餘,又益不可得矣。

執事中遭讒嫉,退處丘園,天下之士,凡有知識,莫不為之扼腕不平,思一致其勤卷。而況某素切向慕者,當如何中為心?顧終歲奔走于山夷海僚之區,力不任重,日不暇給,無由一申起居,徒時時于交遊士夫間,竊執事之動履消息。皆以為人不堪其憂憤,而執事處之恬然,從容禮樂之間,與平居無異。《易》所謂「時困而德辨,身退而道亨」,于執事見之矣。

聖天子維新政化,復起執事,寄之股肱,誠以慰天下之望。此蓋宗社生民之慶,不獨知游之幸,善類之光而已也。

正欲作一書,略序其前後傾企紆鬱未伸之懷,並致其歡欣慶忭之意,值時歸省老親,冗病交集,尚爾未能。而區區一時僥倖之功,連年屈辱之志,乃蒙為之申理,誘掖過情,而褒賞逾分,又特遣人馳報慰諭。此固執事平日與人為善之素心,大公無我之盛節,顧淺陋卑劣,其將何以承之乎!感激惶悚,莫知攸措。使還,冗劇草草,略佈下悃。

至于恩命之不敢當,厚德之未能謝者,尚容專人特啟。不具。

與楊邃庵

某之繆辱知愛,蓋非一朝一夕矣。自先君之始託交于門下,至于今,且四十餘年。父子之間,受惠于不知,蒙施於無跡者,何可得而勝舉。就其顯然可述,不一而足者,則如先君之為祖母乞葬祭也,則因而施及其祖考。

某之承乏于南贛,而行事之難也,則因而改授以提督。其在廣會征,偶獲微功,而見詘于當事也,則竟違眾議而申之。其在西江,幸夷大憝,而見構于權奸也,則委曲調護,既允全其身家,又因維新之詔,而特為之表揚暴白於天下,力主非常之典,加之以顯爵。其因便道而告乞歸省也,則既嘉允其奏,而復優之以存問。

其頒封爵之典也,出非望之恩,而遂推及其三代。此不待人之請,不由有司之議,傍無一人可致纖毫之力。而獨出於執事之心者,恩德之深且厚也如是,受之者宜何如為報乎!夫人有德於己,而不知以報者,草木鳥獸也,櫟之樹,隨之蛇,尚有靈焉,人也而顧草木烏獸之弗若耶?顧無所可效其報者,惟中心藏之而已。中心藏之,而輒復言之,懼執事之謂其藐然若罔聞知,而遂以草木視之也。

邇者先君不幸大故,有司以不肖孤方煢然在疚,謂其且無更生之望,遂以葬祭贈謚為之代請,頗為該部所抑,而朝廷竟與之以葬祭。是執事之心,何所不容其厚哉!乃今而復有無厭之乞,雖亦其情之所不得已,實恃知愛之篤,遂徑其情,而不復有所諱忌嫌沮,是誠有類于藐然若罔聞知者矣。事之顛末,別具附啟。惟執事始終其德而不以之為戮也,然後敢舉而行之。

與蕭子雍

繆妄迂疏,多招物議,乃其宜然。每勞知已為之憂念不平,徒增悚赧耳。荼毒未死之人,此身已非己有,況其外之毀譽得喪,又敢與之乎?哀痛稍蘇時,與希淵一二友喘息于荒榛叢草間,惴惴焉惟免于戮辱是幸,他更無復願矣。近惟教化大行,已不負平時祝望。

知者不慮其不明,而慮其過察;果者不慮其無斷,而慮其過嚴。若夫尊德樂義,激濁揚清,以不變陋習,吾與昔人,可無間然矣。盛價還,草草無次。

與德洪

大學或問數條,非不願共學之士盡聞斯義,顧恐藉寇兵而賫盜糧,是以未欲輕出。且願諸公與海內同志口相授受,俟其有風機之動,然後刻之非晚也。此意嘗與謙之面論,當能相悉也。江、廣兩途,須至杭城始決。

若從西道,又得與謙之一話于金、焦之間。冗甚,不及寫書,幸轉致其略。


  
下一篇

目錄

上一篇

獵書人掃校

靜心錄之六 續編二

與滁陽諸生書並問答語

諸生之在滁者,吾心未嘗一日而忘之。然而闊焉無一字之往,非簡也,不欲以世俗無益之談徒往複為也。有志者,雖吾無一字,固朝夕如面也。其無志者,蓋對面千里,況千里之外盈尺之牘乎!孟生歸,聊寓此于有志者,然不盡列名,且為無志者諱,其因是而尚能興起也。

或患思慮紛雜,不能強禁絶。陽明子曰:「紛雜思慮,亦強禁絶不得,只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後,有個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靜專,無紛雜之念。《大學》所謂知止而後有定也。」

德洪曰:“滁陽為師講學首地,四方弟子,從游日眾。嘉靖癸丑秋,太仆少卿呂子懷復聚徒于師祠。洪往游焉,見同門高年有能道師遺事者。當時師懲末俗卑污,引接學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時弊。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