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康熙字典 上 - 397 / 570
其他類 / 張玉書 / 本書目錄
  

康熙字典 上

第397頁 / 共570頁。

 大小:

 第397頁

朗讀:

█徰 【寅集下】【彳字部】 徰 【集韻】征古作徰。注詳五畫。

█徽 【寅集下】【彳字部】 徽 〔古文〕□【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籲韋切,□音揮。【說文】衺幅也。


  

◆又【爾雅·釋詁】善也。【疏】徽者,美善也。【書·舜典】慎徽五典。【詩·小雅】君子有徽猷。

◆又太姒嗣徽音。

◆又【正字通】琴節曰徽。【前漢·揚雄傳】高張急徽。【注】琴徽也,所以表發撫抑之處。【嵆康·琴賦】徽以鐘山之玉。【注】以玉為徽也。

◆又【說文】三糾繩也。【玉篇】徽,大索也。【易·坎卦】繫用徽纆。【揚雄·解嘲】折脅拉髂,免於徽索。

◆又徽嫿,奔馳貌。【馬融·廣成頌】徽嫿霍奕,別騖分奔。

◆又州名。【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

◆又與幑通。幟也。【禮·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改正朔,殊徽號。【注】徽號,旌旗之屬也。【揚雄·羽獵賦】徽車輕武。【注】徽車,有徽幟之車也。

◆又與褘通。【張衡·思□賦】揚親錯之袿徽。【注】爾雅曰:婦人之徽謂之褵。郭璞云:即今之香纓也。◎按《爾雅·釋器》本作褘。考證:〔【揚雄·校獵賦】〕 謹照原書改羽獵賦。

█徬 【寅集下】【彳字部】 徬 【唐韻】蒲浪切,旁去聲。【說文】附行也。【廣韻】附也。【周禮·地官·牛人】凡會同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與其牽徬,以載公任器。【注】牽徬,在轅外輓牛也。人禦之居其前曰牽,居其旁曰徬。

◆又與傍通。【集韻】傍,或書作徬。

◆又與彷通。【集韻】彷,亦作徬。

█徶 【寅集下】【彳字部】 徶 【集韻】蒲結切,音蹩。徶□,衣服婆娑貌。

█徻 【寅集下】【彳字部】 徻 【集韻】烏外切,音懀。徻徻,屋宇高明也。

█徹 【寅集下】【彳字部】 徹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直列切,音轍。【說文】通也。【論語】盍徹乎。【注】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

◆又【廣韻】徹,達也。【左傳·成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注】發達七札也。

◆又【集韻】徹,道也。

◆又剝取也。【詩·豳風】徹彼桑土。

◆又治也。【詩·大雅】徹田為糧。【傳】徹,治也。

◆又去也。【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左傳·宣十二年】軍衛不徹警也。【周禮·天官·膳夫】卒食以樂,徹于造。【疏】天子食終徹器之時,作樂以徹之。

◆又毀也。【詩·小雅】徹我牆屋。【箋】徹毀我牆屋也。

◆又【揚子·方言】徹,列也。【蔡邕·獨斷】羣臣異姓有功封者,稱曰徹侯,避武帝諱,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又【唐韻】醜列切【集韻】【正韻】敕列切,□闡入聲。義同。【集韻】或作〈足□〉。

█忀 【寅集下】【彳字部】 忀 【廣韻】息良切【集韻】思將切,□音襄。【玉篇】忀徉也。【集韻】忀徉,逍遙也。一曰行貌。

◆又與躟同。【集韻】躟或作忀。

█彸 【寅集下】【彳字部】 彸 【廣韻】職容切【集韻】【韻會】諸容切,□音鐘。【廣韻】征彸,行貌。【韻會】行遽也。

◆又【集韻】征彸,怖遽貌。【王裒四子講德論】百姓征彸,無所措其手足。【注】征彸,徨懼貌。

█徢 【寅集下】【彳字部】 徢 【集韻】悉協切,音燮。趨行貌。

█徠 【寅集下】【彳字部】 徠 【玉篇】古文來字。【楚辭·九章】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前漢·郊祀歌】天馬徠從西極。

◆又【韻會】徂徠,山名。【詩·魯頌】徂來之松,作徂來。

◆又與勑同。【說文】勑或作徠。亦作來逨。詳力部勑字注。

█徣 【備考】【寅集】【彳字部】 徣 【篇海類編】同借。


  
█徉 【寅集下】【彳字部】 徉 【廣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音羊。【玉篇】彷徉也。【廣韻】忀徉,徙倚也。【廣雅】徜徉,戲蕩也。【楚辭·招魂】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

█復 【寅集下】【彳字部】 復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注】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注】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為君復陶。【注】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注】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集韻】重也。【正韻】反覆也。【易·復卦】反覆其道。【詩·小雅】顧我復我。【注】謂迴轉反覆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注】復其身,及一戶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史記·秦始皇紀】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注】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說文】作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