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元史 下 - 349 / 405
歷史類 / 宋濂 / 本書目錄
  

元史 下

第349頁 / 共405頁。

 大小:

 第349頁

朗讀:

會朝廷遣治書侍御史王構銓外選于江西,於是參政徐琰、李世安列薦朋來為閩海提舉儒學官,使者報聞,而朝廷以東南儒學之士唯福建、廬陵最盛,特起朋來連為兩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製器定辭,必則古式,學者化焉。既滿考,以常格調建安縣主簿,不赴。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朋來視之,漠如也。四方學者,因其所自號,稱為天慵先生。每燕居,鼓瑟而歌以自樂。嘗著《瑟賦》二篇,學者爭傳誦之。門人歸之者日盛,旁近舍皆滿,至不能容。朋來懇懇為說經旨文義,老益不倦。得其所指授者,多為聞人。

延祐初,詔以進士科取士,時科舉廢已久,有司咸不知其典故,以不稱明詔為懼,行省官主其事者,諮問于朋來,動中軌度,因以申請,四方得遵用之。及請為考試官,則曰:「應試者十九及吾門,不可。」其後江浙、湖廣,皆卑詞致禮,請為主文,朋來屢往應之。及對大廷,其所選士居天下三之一焉。


  

初,朋來以《周禮》首薦鄉郡,而元制,《周官》不與設科,治《戴記》者又鮮,朋來屢以為言。蓋朋來之學,諸經中《三禮》尤深,是以當世言禮學者,咸推宗之。至治中,英宗始採用古禮,親禦袞冕祠太廟,鋭意于制禮作樂之事,翰林學士元明善,揚言于朝,以朋來為薦,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

朋來動止有常,喜怒不形于色,接賓客,人人各自以得其意。有家集三十捲,其大者明乎禮樂之事,關於世教,其餘若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數,靡不精究。

子太古,鄉貢進士。

戴錶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州人。七歲學古詩文,多奇語。稍長,從裡師習詞賦,輒棄不肯為。咸淳中,入太學,以三舍法升內捨生,既而試禮部第十人,登進士乙科,教授建康府。後遷臨安教授,行戶部掌故,皆不就。大德八年,表元年已六十餘,執政者薦于朝,起家拜信州教授,再調教授婺州,以疾辭。

初,表元閔宋季文章氣萎篸而辭骫蔟,蔟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為己任。時四明王應麟、天台舒岳祥並以文學師表一代,表元皆從而受業焉。故其學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潔,化陳腐為神奇,蓄而始發,間事摹畫,而隅角不露,施於人者多,尤自秘重,不妄許與。至元、大德間,東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時者,唯表元而已。

其門人最知名者曰袁桷,桷之文,其體裁議論,一取法于表元者也。

表元晚年,翰林集賢以修撰、博士二職論薦,而老疾不可起,年六十七卒。有《剡源集》行于世。

當表元時,有四明任士林者,亦以文章知名雲。

牟應龍,字伯成,其先蜀人,後徙居吳興。祖子才仕宋,贈光祿大夫,謚清忠。父巘,為大理少卿。應龍幼警敏過人,日記數千言,文章有渾厚之氣。應龍當以世賞補京官,盡讓諸從弟,而擢咸淳進士第。時賈似道當國,自儗伊、周,謂馬廷鸞曰:「君故與清忠游,其孫幸見之,當處以高第。」應龍拒之不見。及對策,具言上下內外之情不通、國勢危急之狀,考官不敢置上第。調光州定城尉,應龍曰:「昔吾祖對策,以直言忤史彌遠,得洪雅尉,今固當爾,無愧也。」沿海制置司闢為屬,以疾辭不仕,而宋亡矣。故相留夢炎事世祖,為吏部尚書,以書招之,曰:「苟至,翰林可得也。」應龍不答。已而起家教授溧陽州,晚以上元縣主簿致仕。初,宋亡時,大理卿已退不任事,一門父子,自為師友,討論經學,以義理相切磨,于諸經皆有成說,惟《五經音考》盛行于世。應龍為文,長於敘事,時人求其文者,車轍交于門,以文章大家稱于東南,人儗之為眉山蘇氏父子,而學者因應龍所自號,稱之曰隆山先生。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

鄭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間,登進士第,知溫州樂清縣,累歷宗正丞、禮部郎官。至元三十年,有以滁孫名薦者,世祖召見,授集賢直學士。尋升侍講學士,又升學士。乞致仕,歸田裡。

弟陶孫,字景潛,亦登進士第,監西嶽祠。先,陶孫征至闕,奏對稱旨,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會纂修國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孫曰:「臣嘗仕宋,宋是年亡,義不忍書,書之非義矣。」終不書,世祖嘉之。升應奉翰林文字,後出為江西儒學提舉。

滁孫兄弟在當時,最號博洽,儒學之士翕然推之。隆福宮以其兄弟前朝士,乃製衣親賜,人以為異遇焉。滁孫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贊》、《周易記玩》等書。陶孫有文集若干卷。


  
陳孚,字剛中,台州臨海人。幼清峻穎悟,讀書過目輒成誦,終身不忘。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統賦》,江浙行省為轉聞于朝,署上蔡書院山長,考滿,謁選京師。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書再使安南,選南士為介,朝臣薦孚博學有氣節,調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攝禮部郎中,為曾副。陛辭,賜五品服,佩金符以行。三十年正月,至安南,世子陳日燇以憂制不出郊,遣陪臣來迎,又不由陽明中門入,曾與孚回館,致書詰日燇以不庭之罪,且責日燇當出郊迎詔,及講新朝尚右之禮,往複三書,宣佈天子威德,辭直氣壯,皆孚筆也。其所贈,孚悉卻之。詳見《梁曾傳》中。使還,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帝方欲置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氣,頗嫉忌之,遂除建德路總管府治中,再遷治中衢州,所至多著善政。秩滿,復請為鄉郡,特授奉直大夫、台州路總管府治中。大德七年,詔遣奉使宣撫循行諸道。時台州旱,民饑,道殣相望,江浙行省檄浙東元帥脫歡察兒發粟賑濟,而脫歡察兒怙勢立威,不恤民隱,驅脅有司,動置重刑,孚曰:「使吾民日至莩死不救者,脫歡察兒也。」遂詣宣撫使,訴其不法蠹民事一十九條。宣撫使按實,坐其罪,命有司亟發倉賑饑,民賴以全活者眾,而孚亦以此致疾,卒於家,年六十四。

孚天材過人,性任俠不覊,其為詩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斫,有文集行于世。

子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致仕。女長媯,適藁城董士楷,太常禮儀院太祝宗緝之母也;末檀,適同裡韓戒之,行樞密院經歷諫之母也。俱有貞節,朝廷旌表其門閭。

攸州馮子振,其豪俊與孚略同,孚極敬畏之,自以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書,無所不記。當其為文也,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子振據案疾書,隨紙數多寡,頃刻輒盡。雖事料醲鬱,美如簇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少之。

董樸,字太初,順德人。自幼強記,比冠,師事樂舜咨、劉道濟,幡然有求道之志。至元十六年,用提刑按察使薦,起家為陝西知法官。未幾,以親老歸養。尋召為太史院主事,復辭不赴。皇慶初,樸年已逾八十,詔以翰林修撰致仕。延祐三年,無疾而終,年八十有五。

樸所為學,自《六經》及孔、孟微言,與凡先儒所以開端闡幽者,莫不研極其旨而會通之,故其心所自得,往往有融貫之妙。其事親孝,與人交,智愚貴賤,一待以誠,或有犯之者,夷然不與之校。中山王結曰:「樸之學,造詣既深,充養交至;其為人,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樸家近龍岡,學者因稱之曰龍岡先生雲。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