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陶弘景,字通明,道號真白先生,是吳地荊州牧陶浚的七世孫,丹陽人。他的母親剛懷上他,就夢見一條青龍在她的懷中,同時有兩個神仙從天而降,手裡拿着香爐。他母親睡醒後對旁邊的人說懷的一定是個男孩,但不會是凡人,恐怕還是等於沒有後代。孩子生下以後,果然和平常人不同,自小就特別聰明,長大後博學多聞,因為讀了《神仙傳》而萌生了乘龍駕雲的志向。先生十七歲時,和江斅、褚炫、劉俊,並稱為南朝宋國的「升明四友」。真白先生一開始在齊地做官,給幾位王侯當過侍讀。二十多歲時,開始服食仙藥,後來在興世觀的觀主孫先生門下學習道經和法術,研究道學的奧秘,達到了洞察人間一切大小事物的程度,後來先生就上表請求辭去官職。皇帝很惋惜,給了他很多的賞賜准許了他的請求。真白先生辭官返鄉,臨上路時,三公大臣們在征虜亭為他送行,宴會很豐盛,都說南朝宋、齊以來,從沒見君主給臣下這樣的賞賜禮遇。真白先生進入茅山修道,又得到了楊主、許邁的真經。於是他登上山峰與人世隔絶,自稱「華陽穩居」,寫信著書也用「華陽隱居」為代名。到南朝宋明帝時,朝裡的人們共同商量打算迎他到蔣山,真白先生再三辭謝才算作罷。但是皇室給他的俸祿和賞賜比以前更豐厚了。於是給他在茅山中建了一座三層樓,真白先生住在上層,中層住弟子,下層會賓客,派了一名小僮給他當傳達事情的僕人。從此真白先生更加深居簡出,收斂了自己一切外在的神采,專門修煉心性。他修道的一份誠心始終寄託給天上的神靈,上天的神人果然也很讚賞他的堅定志向,真可謂人神相互通達感應了。真白先生身高七尺八寸,性格謙遜豁達,心為明鏡般清淨,任何事情一眼都能看透。他羡慕敬佩張良的為人,認為張良也是放達飄逸,看破凡俗,頗有雲中神仙的氣度。真白先生對道木的精通全靠心領神會,不是靠薄人的學識所能達到的。他尤其擅長註解經典,糾正書中的謬誤。對於地理、曆法、算學等門類的學問也不只停留在論述上,而是聯繫實際使之能夠應用。他製造出表示宇宙星球運行軌跡的「渾天儀」,運轉起來和天體的運傳完全符合(按「渾天儀」並非陶宏景發明,此處系附會)。他撰寫的有關道學研究和修道秘訣的著作,以及註解《老子》的書共有二百多卷。到了永元(南朝齊東皆侯年號)三年時,更加潛心修煉。後來梁武帝謀取皇位後,和大臣們商討定國號的事,一直沒有統一的意見。真白先生就按照各種卦書推算,建議國號定為「梁」,說這個國號上應天運,一定能使國家昌盛。先生又為梁武帝卜算出登基的日子,也十分吉利靈驗。梁武帝即位後,派使臣進山,向先生宣讀了感謝他輔佐的聖旨。梁武帝早就和真白先生交往,從即位以後,更是有事必然報知先生,一同商議國家大事。先生早就得到了煉製仙丹的秘方,認為仙丹一定可以煉成,但苦于一時找不到煉丹的金、石等藥料。梁武帝就供給他需要的藥料,梁武帝有一次寫了一封親筆信請真白先生入朝作官,先生就畫了兩條牛,一條散放在水間自由自在,另一條戴着黃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着,用棍子趕着走。梁武帝看後笑道:「這個人真是什麼都能幹的好人才,但他硬要學烏龜縮頭縮腦,誰也沒法子讓他出山做官。」儘管真白先生不入朝做官,但朝中的每件大事,他都事先向梁武帝陳奏,幫着出主意,所以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梁武帝大同初年,先生獻了兩口寶刀,一口叫「善勝」,一口叫「成勝」,都很珍貴。梁武帝並不懂道教,先生逐漸啟發感悟他,後來梁武帝訪問張道裕張天師,建立了道觀三百所,這都是先生的意見起了作用。梁武帝曾說過:「隱士中我最看重真白先生,士大夫中我最看重周弘正。周弘正對於治國處世的各種理論也十分精通,也是當代的名士啊!」真白先生曾作過一首詩說:「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談空。不信昭陽殿,化作單于宮。」這是先生在告誠當時的官宦大夫們都愛空談,不注重富國強兵,後來河南王侯景叛變,攻破建康把梁武帝圍困在台城最後餓死,這場「侯景之亂」,就驗證了真白先生那首詩中的預言。真白先生在梁武帝(中)大同二年(丙辰年)三月十二日癸丑去世,當時八十一歲,死時臉上顏色像活着一樣,四肢柔軟沒有僵硬能屈能伸,室內的香氣奸幾天不散。三月十四日,在雷平山給他建了衣冠塚(只埋葬他生前的一兩件衣物)就像軒轅黃帝埋葬衣冠,子喬埋葬劍和鞋一樣,希望在埋葬他的時候,可以看到天上仙人帶著符節來接他成仙而去。皇帝下詔,追賜他中散大夫的官職,還追賜他「貞白先生」的廟號,並派人監辦他的喪禮。馬樞在《得道傳》裡說,真白先生成仙后被天界任命為蓬萊仙洲的都水監,有好幾百弟子。弟子中有些是得道的如王遠之、陸逸沖、桓清遠等人,都繼承了真白先生的高尚的道德節操。唐代天寶元年,唐玄宗追賜他為金紫光祿大夫和太子太保,梁郡陵王肖綸為他的墓碑撰寫了墓誌銘。
桓闓
桓闓者,不知何許人也,事華陽陶先生,為執役之士,辛勤十餘年。性常謹默沉靜,奉役之外,無所營為。一旦,有二青童白鶴,自空而下,集隱居庭中。隱居欣然臨軒接之,青童曰:「太上命求桓先生耳。」隱居默然,心計門人無姓恆者,命求之,乃執役桓君耳。問其所修何道而致此,桓君曰:「修默朝之道積年,親朝太帝九年矣,乃有今日之召。」將升天,陶君欲師之,桓固執謙卑,不獲請。陶君曰:「某行教修道,勤亦至矣,得非有過,而淹延在世乎?願為訪之,他日相告。」於是桓君服天衣,駕白鶴,升天而去。三日,密降陶君之室言曰:「君子陰功著矣,所修本草,以虻蟲水蛭輩為藥,功雖及人,而害於物命。以此一紀之後,當解形去世,署蓬萊都水監耳。」言訖乃去。陶君復以草木之藥可代物命者,著別行本草三卷,以贖其過焉。”後果解形得道。(出《神仙感遇傳》、明抄本作出《神仙拾遺》)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