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下 - 91 / 192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明史 下

第91頁 / 共192頁。

 大小:

 第91頁

朗讀:

士元出,士利乃為書數千言,言數事,而于空印事尤詳。曰:「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挾空印紙,為文移以虐民耳。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較書策,乃合兩縫印,非一印一紙比。縱得之,亦不能行,況不可得乎?錢谷之數,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數難懸決,至部乃定。省府去部遠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冊成而後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後書。此權宜之務,所從來久,何足深罪?且國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後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國至今,未嘗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誅之,何以使受誅者無詞?朝廷求賢士,置庶位,得之甚難。位至郡守,皆數十年所成就。通達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復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壞足用之材乎?臣竊為陛下惜之。」書成,閉門逆旅泣數日。兄子問曰:「叔何所苦?」士利曰:「吾有書欲上,觸天子怒,必受禍。然殺我,生數百人,我何所恨!」遂入奏。帝覽書,大怒,下丞相御史雜問,究使者。士利笑曰;「顧吾書足用否耳。吾業為國家言事,自分必死,誰為我謀?」獄具,與士元皆輸作江浦,而空印者竟多不免。

方徵,字可久,莆田人。以鄉舉授給事中。嘗侍游後苑,與聯詩句。太祖知其有母在,賜白金,馳驛歸省。還改監察御史,出為懷慶知府。徵志節甚偉,遇事敢直言。居郡時,因星變求言,疏言:「風憲官以激濁揚清為職。今不聞旌廉拔能,專務羅織人罪,多征臓罰,此大患也。朝廷賞罰明信,乃能勸懲。去年各行省官吏以用空印罹重罪,而河南參政安然、山東參政硃芾俱有空印,反遷布政使,何以示勸懲?」帝問羅織及多征臓罰者為誰,徵指河南僉事彭京以對。貶沁陽驛丞。十三年,以事逮至京,卒。


  

周敬心,山東人,太學生也。洪武二十五年,詔求曉曆數者,敬心上疏極諫,且及時政數事。略曰:

臣聞國祚長短,在德厚薄,不在曆數。三代尚矣,三代而下,最久莫如漢、唐、宋,最短莫如秦、隋、五代。其久也以有道,其短也以無道。陛下膺天眷命,救亂誅暴。然神武威斷則有餘,寬大忠厚則不足。陛下若效兩漢之寬大,唐、宋之忠厚,講三代所以有道之長,則帝王之祚可傳萬世,何必問諸小道之人耶?

臣又聞陛下連年遠征,北出沙漠,為恥不得傳國璽耳。昔楚平王時,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為「璽」,歷代遞嬗,以訖後唐。治亂興廢,皆不在此。石敬瑭亂,潞王攜以自焚,則秦璽固已毀矣。敬瑭入洛,更以玉製。晉亡入遼,遼亡遺于桑乾河。元世祖時,札剌爾者漁而得之。今元人所挾,石氏璽耳。昔者三代不知有璽,仁為之璽,故曰「聖人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陛下奈何忽天下之大璽,而求漢、唐、宋之小璽也?

方今力役過煩,賦斂過厚。教化溥而民不悅;法度嚴而民不從。昔汲黯言于武帝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國則願富,兵則願強,城池則願高深,宮室則願壯麗,土地則願廣,人民則願眾。於是多取軍卒,廣籍資財,征伐不休,營造無極,如之何其可治也?臣又見洪武四年錄天下官吏,十三年連坐胡黨,十九年逮官吏積年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豈無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茲見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水旱連年,夫豈無故哉!

言皆激切。報聞。

王樸,同州人。洪武十八年進士。本名權,帝為改焉。除吏科給事中,以直諫忤旨罷。旋起御史。陳時事千餘言。性鯁直,數與帝辨是非,不肯屈。一日,遇事爭之強。帝怒,命戮之。及市,召還,諭之曰:「汝其改乎?」樸對曰:「陛下不以臣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無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願速死耳。」帝大怒,趣命行刑。過史館,大呼曰:「學士劉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殺無罪御史樸也!」竟戮死。帝撰《大誥》,謂樸誹謗,猶列其名。

有張衡者,萬安人,樸同年進士。授禮科給事中。奏疏剴切。擢禮部侍郎。以清慎見褒,載于《大誥》。後亦以言事坐死。

贊曰:太祖英武威斷,廷臣奏對,往往失辭。而錢唐、韓宜可、李仕魯輩,抱其樸誠,力諍于堂陛間,可謂古之遺直矣。伯巨、敬心以縫掖諸生,言天下至計,雖違于信而後諫之義,然原厥本心,由於忠愛。以視末季沽名賣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語者也。   

列傳第二十八

魏觀 陶垕仲(王佑) 劉仕貆(王溥 徐均) 王宗顯(王興宗 呂文燧王興福 蘇恭讓 趙庭蘭) 王觀(楊卓 羅性) 道同(歐陽銘) 盧熙兄熊 王士弘 倪孟賢 郎敏 青文勝


  

魏觀,字巳山,蒲圻人。元季隱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國子助教,再遷浙江按察司僉事。吳元年,遷兩淮都轉運使。入為起居注。奉命偕吳琳以幣帛求遺賢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未幾,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遺才,所舉多擢用。三年,轉太常卿,考訂諸祀典。稱旨,改侍讀學士,尋遷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知龍南縣,旋召為禮部主事。五年,廷臣薦觀才,出知蘇州府。前守陳寧苛刻,人呼「陳烙鐵」。觀盡改寧所為,以明教化、正風俗為治。建黌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誠,與教授貢潁之定學儀;王彞、高啟、張羽訂經史;耆民周壽誼、楊茂、林文友行鄉飲酒禮。政化大行,課績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參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還任。

初,張士誠以蘇州舊治為宮,遷府治于都水行司。觀以其地湫隘,還治舊基。又浚錦帆涇,興水利。或譖觀興既滅之基。帝使御史張度廉其事,遂被誅。帝亦尋悔,命歸葬。

陶垕仲,名鑄,以字行,鄞人。洪武十六年,以國子生擢監察御史。糾彈不避權貴。劾刑部尚書開濟至死,直聲動天下。未幾,擢福建按察使。誅臓吏數十人,興學勸士,撫卹軍民。帝下詔褒異。布政使薛大方貪暴,垕仲劾奏之。大方辭相連,並逮至京。訊實,坐大方罪,詔垕仲還官。垕仲言:「臣父昔為方氏部曲,以故官例徙鳳陽。臣幼弱,依兄撫養,至于有成。今兄亦為鳳陽軍吏。臣叨聖恩,備位司憲。欲推祿養報生育恩,使父母兄弟得復聚處,實戴聖天子孝治天下至意。」帝特許迎養,去徙籍。垕仲清介自持,祿入悉以贍賓客。未幾,卒官。

時廣西僉事王佑,泰和人。按察使尋適嘗咨以政體。佑曰:「蠻方之人瀆倫傷化,不及此時明禮法、示勸懲,後難治」適從之,廣西稱治。蜀平,徙佑知重慶州。招徠撫輯,甚得民和。坐事免官,卒。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