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元史 上 - 219 / 348
歷史類 / 宋濂 / 本書目錄
  

元史 上

第219頁 / 共348頁。

 大小:

 第219頁

朗讀:

皇祐二年庚寅歲,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長。

癸丑65   癸丑79   癸丑22   癸丑25   癸丑22   癸丑23


  

元豐六年癸亥歲,十一月丙午景長。

丙午73   丙午85   丙午26   丙午27   丙午26   丙午26

元豐七年甲子歲,十一月辛亥景長。

辛亥97   壬子10   辛亥5   辛亥51   辛亥5    辛亥51

元祐三年戊辰歲,十一月壬申景長。

壬申94   癸酉8    壬申48   壬申48   壬申48   壬申48

元祐四年己巳歲,十一月丁丑景長。

戊寅19   戊寅32   丁丑72   丁丑72   丁丑72   丁丑72

元祐五年庚午歲,十一月壬午冬至。

癸未44   癸未56   壬午96   壬午97   壬午96   壬午96

元祐七年壬申歲,十一月癸巳冬至。

癸巳92   甲午5    癸巳45   癸巳45   癸巳45   癸巳45

元符元年戊寅歲,十一月甲子冬至。

乙丑39   乙丑52   甲子91   甲子91   甲子91   甲子91

崇寧三年甲申歲,十一月丙申冬至。

丙申86   丙申99   丙申37   丙申36   丙申37   丙申37

紹熙二年辛亥歲,十一月壬申冬至。

癸酉12   癸酉27   壬申57   壬申47   壬申57   壬申46

慶元三年丁巳歲,十一月癸卯日南至。

甲辰59   甲辰74   甲辰3   癸卯92   甲辰3   癸卯92

嘉泰三年癸亥歲,十一月甲戌日南至。

丙子5    丙子21   乙亥49   乙亥37   乙亥49   乙亥37

嘉定五年壬申歲,十一月壬戌日南至。

癸亥25   癸亥41   壬戌69   壬戌56   壬戌68   壬戌56

紹定三年庚寅歲,十一月丙申日南至。

丁酉65   丁酉83   丁酉7   丙申63   丁酉7   丙申92

淳祐十年庚戌歲,十一月辛巳日南至。

壬午94   壬午71   辛巳96   辛巳77   辛巳94   辛巳78


  
本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十一月己未夜半後六刻冬至。

己未87   庚申5    己未25   己未4    己未24   己未6

右自春秋獻公以來,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紀元》、《統天》、《大明》、《授時》六歷推算冬至,凡四十九事。《大衍歷》合者三十二,不合者十七;《宣明歷》合者二十六,不合者二十三;《紀元歷》合者三十五,不合者十四;《統天歷》合者三十八,不合者十一;《大明歷》合者三十四,不合者十五;《授時歷》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事。

今按獻公十五年戊寅歲正月甲寅朔旦冬至,《授時歷》得甲寅,《統天歷》得乙卯,後天一日;至僖公五年丙寅歲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授時》、《統天》皆得辛亥,與天合;下至昭公二十年己卯歲正月己丑朔旦冬至,《授時》、《統天》皆得戊子,並先一日,若曲變其法以從之,則獻公、僖公皆不合矣。以此知《春秋》所書昭公冬至,乃日度失行之驗。一也。《大衍歷》考古冬至,謂劉宋元嘉十三年丙子歲十一月甲戌日南至,《大衍》與《皇極》、《麟德》三歷皆得癸酉,各先一日,乃日度失行,非三歷之差。今以《授時歷》考之,亦得癸酉。二也。大明五年辛丑歲十一月乙酉冬至,諸歷皆得甲申,殆亦日度之差。三也。陳太建四年壬辰歲十一月丁卯景長,《大衍》、《授時》皆得丙寅,是先一日;太建九年丁酉歲十一月壬辰景長,《大衍》、《授時》皆得癸巳,是後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後,若合于壬辰,則差于丁酉,合于丁酉,則差于壬辰,亦日度失行之驗。五也。開皇十一年辛亥歲十一月丙午景長,《大衍》、《統天》、《授時》皆得丙午,與天合;至開皇十四年甲寅歲十一月辛酉冬至,而《大衍》、《統天》、《授時》皆得壬戌,若合于辛亥,則失于甲寅,合于甲寅,則失于辛亥,其開皇十四年甲寅歲冬至,亦日度失行。六也。唐貞觀十八年甲辰歲十一月乙酉景長,諸歷得甲申,貞觀二十三年己酉歲十一月辛亥景長,諸歷皆得庚戌,《大衍歷議》以永淳、開元冬至推之,知前二冬至乃史官依時歷以書,必非候景所得,所以不合,今以《授時歷》考之亦然。八也。自前宋以來,測景驗氣者凡十七事,其景德丁未歲戊辰日南至,《統天》、《授時》皆得丁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歲甲戌日南至,《統天》、《授時》皆得乙亥,是後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後,若曲變其數以從景德,則其餘十六事多後天,從嘉泰,則其餘十六事多先天,亦日度失行之驗。十也。

前十事皆《授時歷》所不合,以此理推之,非不合矣,蓋類其同則知其中,辨其異則知其變。今于冬至略其日度失行及史官依時曆書之者凡十事,則《授時歷》三十九事皆中,《統天歷》與今歷不合者僅有獻公一事,《大衍歷》推獻公冬至後天二日,《大明》後天三日,《授時歷》與天合。下推至元庚辰冬至,《大衍》後天八十一刻,《大明》後天一十九刻,《統天歷》先天一刻,《授時歷》與天合。以前代諸歷校之,《授時》為密,庶幾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雲。

古今歷參校疏密

《授時歷》與古歷相校,疏密自見,蓋上能合于數百載之前,則下可行之永久,此前人定說。古稱善治歷者,若宋何承天,隋劉焯,唐傅仁均、僧一行之流,最為傑出。今以其歷與至元庚辰冬至氣應相校,未有不舛戾者,而以新曆上推往古,無不吻合,則其疏密從可知已。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壬午歲十一月乙巳日十一刻冬至,距本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八百三十八年。其年十一月,氣應己未六刻冬至,《元嘉歷》推之,得辛酉,後《授時》二日,《授時》上考元嘉壬午歲冬至,得乙巳,與元嘉合。

隋大業三年丁卯歲十一月庚午日五十二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六百七十三年。《皇極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上考大業丁卯歲冬至,得庚午,與《皇極》合。

唐武德元年戊寅歲十一月戊辰日六十四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六百六十二年。《戊寅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歷》上考武德戊寅歲,得戊辰冬至,與《戊寅歷》合。

開元十五年丁卯歲十一月己亥日七十二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五百五十三年。《大衍歷》推之,得己未冬至,後《授時》八十一刻;《授時歷》上考開元丁卯歲,得己亥冬至,與《大衍歷》合,先四刻。

長慶元年辛丑歲十一月壬子日七十六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四百五十九年。《宣明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歷》上考長慶辛丑歲,得壬子冬至,與《宣明歷》合。

宋太平興國五年庚辰歲十一月丙午日六十三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三百年。《乾元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歷》上考太平興國庚辰歲,得丙午冬至,與《乾元》合。

咸平三年庚子歲十一月辛卯日五十三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二百八十年。《儀天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上考咸平庚子歲,得辛卯冬至,與《儀天》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