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孟子 - 68 / 89
國學類 / 孟子 / 本書目錄
  

孟子

第68頁 / 共89頁。

 大小:

 第68頁

朗讀:

所謂「春秋無義戰」,(《孟子·盡心下》)既然如此,戰國又 有多少「義戰」呢?所以,在孟子的時代,戰爭與仁義道德,至 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為這樣,他才一貫反對靠 戰爭,靠軍事力量取勝的「霸道」,而主張靠政治,靠仁義道德吸 引人,感化人的「王道」。這是仁義道德與「強兵」的衝突。

至于「富國」,講的是「利」,追求的是「闢土地,充府庫」, 這與他所說的「以義治國,何必言利」正是針鋒相對的觀點。遭 到他的反對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由此可見,孟子之所以深惡痛絶那些自詡能夠富國強兵的 「今之所謂良臣」,是以「君不鄉道,不志于仁」為前提的。換言 之,這些人所搞的富國強兵是與孟子心目中的仁義道德相對立的。 假如這些國家的君主「鄉道而志于仁」,假如這些「今之所謂良 臣」既富國強兵又行仁義道德,那孟子又該怎麼說呢?

當然,這都是「假如」,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孟子之所以形 成他的這種思想,正是因為他所處的現實是「富國強兵」與「仁 義道德」相對立的。因此,要抽象出來問這個問題,就只有我們 自己來回答了。假如真能夠既富國強兵及行仁義道德,二者得兼, 又何樂而不為呢?我們今天說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 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正是這種「二者得兼」的追 求嗎?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原文】

白圭①曰:「吾欲二卜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 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③,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 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 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 堯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註釋】

①白圭:名丹,曾做過魏國的宰相.築堤治水很有名。②貉(mo): 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個小國。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 餐。這裡以饔飧代指請客吃飯的禮節。④去人倫,無君子:去人倫指無 君臣、祭祀、交際的禮節;無君子指無百官有司。

【譯文】  

白圭說:「我想定稅率為二十抽一,怎麼樣?」

孟子說:「你的辦法是貉國的辦法。一個有一萬戶人的國家。 只有一個人做陶器,怎麼樣?」

白圭說:「不可以,因為陶器會不夠用。」

孟子說:「貉國,五穀不能生長,只能長黍子;沒有城牆、宮 廷、祖廟和祭祖的禮節,沒有諸侯之間的往來送禮和宴飲,也沒 有各種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夠了。如今在中原國家,取 消社會倫常,不要各種官吏,那怎麼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 且不能夠使一個國家搞好,何況沒有官吏呢?想要比堯舜十分抽 一的稅率更輕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重 的,是大桀小桀。」

【讀解】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完全合于堯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孟子主張薄賦稅,所以故意來問他,定稅率為二十 抽一怎麼樣。殊不知,孟子從實際情況出發,奉行的是無過無不 及的中庸之道,所以,在這裡展開了一次中庸的現實運用。既回 答了白圭的問題,又表明了自己無過無不及的主張。

財政稅收是維持一個國家運轉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財政 稅收多少合適?這就是一個問題了。如果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太 多,太重,老百姓就會受不了,怨聲載道;如果偷稅漏稅太多,稅 率太低,國家財政緊張,入不敷出,又會影響國家機構的正常運 轉。孟子是深深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從實際出發,指出,如 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稅率,二十抽一,賦稅倒是薄了,老百姓的 負擔倒是減輕了,可國家怎麼運轉呢?除非像那邊遠落後的貉國 那樣,根本就沒有國家的機構,沒有靠財政負擔的單位和國家工 作人員。但文明進化的中原國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國那樣的 原始狀態,怎能實現像貉國那樣的稅收制度呢?當然,這樣說並 不意味着收得多越好,像暴虐的夏絡那樣,模征暴斂,把人民逼 入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只有恰到好處,才是儒者的追求。



以鄰為壑,仁人所惡


  
【原文】

白圭白:「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②。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付謂之澤③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 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註釋】

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據《韓非子·喻老篇》記載,主要在於築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責他「以鄰國為壑」。②壑(he):本義為溝壑, 這裡擴大指受水處。③洚(jiang):大水氾濫。

【譯文】  

白圭說:「我治理水比大禹還強。」

孟子說:「你錯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順着水的本性而疏導, 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卻使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水逆流 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厭惡的。你錯 了。」

【讀解】

從方法上說,大禹治水順應水性,重在疏導;白圭治水卻高 築堤防,重在堵塞。

從效果上說,大禹最終將水導入四海,而白圭卻把水堵塞後 流向鄰國。導入四海造福人民而於人無害,流向鄰國則是損人利 己,仁者厭惡的行為。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