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孟子 - 67 / 89
國學類 / 孟子 / 本書目錄
  

孟子

第67頁 / 共89頁。

 大小:

 第67頁

朗讀: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 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 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 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 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 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臣者懷 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註釋】


  

①宋牼(keng):戰國時宋國著名學者,反對戰爭,主張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兵:交戰。④說(Shui):勸說。⑤ 遇:說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號:提法。

【譯文】  

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 「先生準備到哪裡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準備去見越王,勸說他罷 兵。如果楚王不聽,我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 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準備怎 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 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 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 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 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係來互相對待,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 也因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 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 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係,心 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 必要去談聽『利』呢?」

【讀解】

孟子在這裡所講的道理几乎就是他第一次見梁惠王時所說的 那一套的翻版,只不過那時主要是針對從政治國問題,這一次卻 是談的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了。

在孟子看來,和平當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 牼維護和平的行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義,而不是利害關係。 如果用利害關係去換得一時的和平,早晚也會失去和平,不僅失 去和平,還會失去國家,失去天下。因為,基于利害關係的和平, 實際上隱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這就是人與人之間都以利害關 系相互對待,一旦利害關係發生衝突,必然導致爭鬥,失去穩定 與和平。相反,如果以仁義為前提贏得和平,則會保持長久的穩 定與發展,不僅不會失去和平,而且還會使天下人心歸服,安定 統一。這是因為,基于仁義的和平,使人與人之間都以仁義道德 相互對待,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人人忠誠謙讓,仁愛正義。用 我們今天的話來說,「讓世界充滿愛」,哪裡還有什麼戰爭的危機 呢?

應該認為,從理論上說,孟子的學說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 夠自圓其說的。我們今天不是也依然呼喚「讓世界充滿愛」,呼喚 世界的長期穩定與和平嗎?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實踐來看,無 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既然有軍事行動發生,就不可能沒有利害關 系在內,也不可能有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戰的戰爭和純粹為 抽象的仁義道德而罷兵停戰的和平出現,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 尤其沒有這種可能。

所以,以仁義為前提的和平,在孟子的時代只能是一種理想。 正如以仁義為前提的戰爭只能是一種理想一樣。



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 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道①,不志于仁,而求富之, 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②,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 謂民賊也。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 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註釋】

①鄉道:嚮往道德。鄉,同「向」,嚮往。②與國:盟國。

【譯文】  

孟子說:「如今服事國君的人都說:『我能為國君開拓土地,充 實府庫。』如今所說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 君不嚮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富有,這等於是去讓 夏桀富有。又說:『我能夠替國君邀約盟國,每戰一定勝利。』如 今所說的好鉅子,正是古代所說的殘害百姓的人。國君不嚮往道 德,不立志行仁,卻去想法讓他武力強大,這等於是去幫助夏桀 從如今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不改變如今的風俗習氣,即便把整個 天下給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穩的。」

【讀解】

所謂「今之事君者」的說法,顯然是富國強兵的說法,而孟 子所反對的,正是這種不行仁政而窮兵續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惡 痛絶地說:「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把那些自誇能富 國強兵的人稱為「民賊」。

這裡實際上就是「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衝突。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