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語 - 89 / 100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論語

第89頁 / 共100頁。

 大小:

 第89頁

朗讀:

①長沮、桀溺:兩個隱者,與「接輿」一樣以事命名,因在水邊耕作,所 以稱「沮」,稱「溺」。②耦而耕:古代的一種耕田方法,兩人並排用耜 (類似鏟子)翻土。③津:渡口。(4)執輿:拉著馬的繮繩駕車。指孔子 當時正代子路拉著馬的繮繩。(5)滔滔:本指周流的樣子,這裡形容動亂。 (6)而:同「爾」,你,你們。(7)以:與。「誰以」即「誰與」,與 誰的意思。(8)闢人之士:闢同「避」,避人之士指避開無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這裡實際指孔子。(9)闢世之士:不僅僅是避開無道的人,而 是避開整個亂世,那也就是隱士了,這裡實際上是桀溺指自己和長沮等人。 (10)耨:用土覆蓋播下的種子,並把土耙平。(11)憮然:悵 惘失意的樣子。③「鳥獸」句:與烏獸同群暗指隱居山林。③斯人 之徒:斯,這,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的人,人群。

【譯文】


  

長沮、桀溺兩入並排耕地。孔子經過他們那裡,派子路去向 他們打聽渡口在哪裡。

長沮問道;「那個手拉疆繩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 沮問:「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回答:「正是。」長沮便說:「那他 該知道渡口在哪裡。」

子路又去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子路說:「是仲由。」桀 溺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子路回答:「是。」桀溺便說:「就 像滔滔的洪水一樣,天下到處都是動盪不安,你和誰在一起來改 變它呢?」你與其跟着那避開壞人的人,何不跟着徹底避開亂世的 人呢?”說完便繼續埋頭耕作而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到孔子身邊,把他們二人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悵惘 地感嘆說:「既然不可以和飛禽走獸同群,我不和世上的人相處又 和誰相處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改變」 它了。”

【讀解】   

孔子派子路去問過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卻是人生渡口的指 點,所謂「指點迷津」。至于過河的渡口在哪裡,長沮、桀溺根本 就沒有說,反倒是長沮諷刺說,既然是魯國的孔丘,那他應該知 道渡口在哪裡啊!

這段記載讀起來很有點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誰來指點誰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亂,整個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氾濫一 樣,誰能檔得住呢?誰又能治理好這種氾濫,像傳說之中的大禹 王一樣,使天下重歸太平呢?沒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勞無益的。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們怎麼辦呢?要麼就隨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過且過。這是長沮、桀溺們反對的,其實也是孔子們反對的。要 麼就避開那些壞人而尋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這是孔子 的觀點,所以他帶領學生離開魯國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纍纍職 喪家之犬,,也絶不後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但這也是長 沮、桀溺們所反對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舉世皆濁,你在哪裡 去尋找淨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裡去尋求清醒的人呢?所以,與 其避人,不如避世,連整個濁世都避開了,隱居于山林之中去與 鳥獸同群,管它世道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長沮、桀溺們的觀點, 說到底是隱士的哲學。

從理論上說,長沮、梁溺們的觀點不是沒有道理。所以,說 他們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無不可。就連孔子聽了他們話 後,不也悵憫不已而有所感慨嗎?

但  從實踐上說,我們就不能不認為孔子的話也有道理了。事 實上,避開整個世道而與鳥獸同群辦得到嗎?人畢竟不可以都去 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徒 與而誰與?」作為一個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隱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長沮、桀溺,不也並沒有在山林之中去與飛禽走獸同群,而 還在耕田種地,食人間煙火嗎?何況,他們不僅耕田種地,而且 還「耦而耕」,二人並肩操作,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啊。這 是主觀願望和客觀實踐的矛盾。從另一方面說,孔子也說得非常 真實:「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 和你們一起出來奔走,進行改變世界的努力了。反過來說,正因 為天下不太平,我們才於心不忍,汲汲於救世之道。說到底,是 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知識分子的良心在作驅動器,也是不得已而為 之啊。

其實,孔子選取的,是比長沮、桀溺們更艱難困苦,更具有 悲劇色彩的道路,而長沮、桀溺們所選取的,是不願意為社會負 責任的撒手不管的路。概而言之,正是積極入世與消極避世,拯 救與逍遙兩種人生態度的根本區別。而正是這兩種人生態度鑄造 着後世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其影響逾千年而不衰,經常擺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轉折點上,供我們選擇和決斷。

所以,我們絶不要輕忽了這段看似尋常,不過是問問路的文 字。這可不是一條尋常的路啊,回到我們話題的開始,所謂「指 點迷津」,到底誰知道渡口在哪裡呢?


  
是長沮、桀溺還是聖人孔子?

不同的你、我、他應該有不同的回答罷!



到底該不該做官?

【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間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③,孰為夫子?」植④其杖而蕓⑤。子 路拱而立。止(6)子路宿,殺鷄為黍而食(7)之,見(8)其二子焉。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