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語 - 3 / 100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論語

第3頁 / 共100頁。

 大小:

 第3頁

朗讀:

關於不要和不如穩步發展的人交朋友的問題,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說,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誰也沒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認為聖人所說有操作上的困難。另一種理解則認為「無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聖人所說,決不是教人先計量彼此的高下優劣再定交朋友的條件,如果這樣,不是成為交情當中的勢利眼了嗎?聖人所說,不外乎是要求我們在交朋結友中着眼於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於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從這倦的角度來理解,我們就能明白這一句與下一句「過則鐵憚改」之間的內在聯繫,而不至于認為是空谷來風,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風淳樸

【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註釋】

終:老死,指父母去世。 遠:祖先。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淳樸厚道了。」

【讀解】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體現,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說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過去給皇帝的秦議常有「聖朝以孝治天下」一類的話。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總是有「慎終追遠」這四個字,表示這是一個講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國家庭也沒有廢棄「慎終追遠」。雖然祖宗牌位已沒有了,但父母去世的喪事還是要慎重地辦一辦的,清明時節,很多家庭也還是沒有忘了上一上祖墳,燒幾炷高香。當然,那種借父母去世而大辦喪事,大肆張揚以撈取錢財的做法,已經違背了「慎終」的精神,不僅不能使民風歸於淳樸厚道,反而使人虛假意,陷于商業化的人情算計之中去了。



溫良恭儉讓的風範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註釋】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夫子:古代對人的敬稱。孔子曾做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稱他為夫子。後來也因此而沿襲稱老師為夫子。其諸:表示推測的語氣,相當於「大概」、「或者」之類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都必定得知那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他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而獲得的。夫子這種獲得的方法,大概和別人獲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讀解】

溫、良、恭、儉、讓,表現在外是一個人做人的態度,行為的風範;植根於內則是人格的修養,文化的積澱。

孔子因為有這樣的修養和風範,所以別人會主動部政於他,請求他的指點。

當然,真要參與政事,治理國家,改造世界,僅有這種溫、良、恭、儉讓的風範是不夠的。所以革命家毛澤東要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洋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 不近,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說到底,溫、良、恭、儉、讓是夫子的風範,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雖然別人都願意問政於他,但他最終還是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只好回國做一個教書先生了此一生。



繼承父親的遺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註釋】

其:他的,這裡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沒:死去,與「在」相對。 三年:泛指多年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死去以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讀解】

《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說,所謂孝,就是要繼承先人的遺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業。這與「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脈相承的。

就現代社會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間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強勉」,哪裡保得住「無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說父沒以後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了。

不僅現代社會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時代,儘管父親的絶對的權威,也仍然有「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紅樓夢·好了歌解》)的現象發生。

所以,對於「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則,盜賊的兒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盜賊來盡孝道了嗎?

一言以蔽之,「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義上要求我們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父輩的未竟事業罷了。



和與禮的辯證法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註釋】

斯:此,這。節:節制,約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以前聖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這裡,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這一原則。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為求和諧而求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那也是不行的。」

【讀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