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學 - 10 / 14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大學

第10頁 / 共14頁。

 大小:

 第10頁

朗讀: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着仁愛;桀紂用凶暴統 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着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 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讀解】

國家,國家,僅從語詞關係來看,國和家的關係就是如此血 肉相連,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制社會時代,家是一個小小的王國,家長就是它的國王;國是一個大大的家,國王就是它的家長。因此,無論是國王還是家(族)長都有生殺予 奪的至高權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範貫穿國與家;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治國必先齊其家」。

不過,進入現代社會,情況已發生了極大變化:一方面,國已不允許實行家長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範已成為過去,就是孝、悌觀念也日漸式 微,喪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的基本條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現象也不是「無之」,而是不難見到了,比如說,一個優秀教師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當政官員的公子以身試法等等。這類事情屢見不鮮,很是令人深思。

從另一方面來看,《大學》的這一章反覆強調以身作則,要求「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指出「其所令反 其所好,而民不從」,「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這些思想卻並不因為社會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對“欲治其國者」的告誡,值得推薦給當政為官的人作為座右銘;也是對儒學「恕道」原則的闡發,可廣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我們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參照。



平天下先治國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1)而民興孝;上長長(2)而民興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于左;所惡於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7)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僇矣(8)。《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9)。」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未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11)。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12)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悻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13)」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14)。」



贊助商連結